一眼弗错。生命打上的最初的调子,童年时代的福州路,少儿时代的瑞金二路,初中时代的绍兴路
生活中的三条重要之路; 孩提时代生活在建德路 ; 小学就读行走思南路; 中学就读行走绍兴路。 威海卫路48号,老上海出版学校旧址,也就是后来的民生银行,父亲告诉我的时候我很诧异,经常让他多和我说说以前的事,现在的电影电视剧走样太多了……
|
二十岁之前连续生活超过十年的地方,为我们的心中的家定下了基调
泰康路瑞金二路口的那个长条形的饮食店,记得对面是一家小小烟纸店,一路走过有酱油店,席子店,邮局......
青少年时代在安福路小剧场看她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走出非洲》……爱上黑色, 喜欢上亚麻色,电影呃调子有眼迭辰光记忆中呃上海,青灰,昏黄,偶尔暖橙,跳跃 老早伊帮我讲过,伊是最灵的女演员[玫瑰]有伊呃片子,侪要看……
新天地k11对面的商场已经关了,名字都快忘了......[捂脸] 倒是想起以前北京有一种冰棍儿叫新地.....😝
|
中华全国艺术协会 民国12年(1923年)9月建。事务所设于蒲柏路(今太仓路)东方艺术研究会内,由该会周勤豪、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筹组。 漫画会 民国16年丁悚、黄文农、张光宇、叶浅予等发起。会址设于贝勒路恒庆里(今黄陂南路847弄)9号。为中国最早漫画团体。次年4月,创刊《上海漫画》周刊。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民国19年在环龙路(今南昌路)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口一楼房内成立。选举执行常委许幸之、沈西苓、于海、张眺等9人,主席许幸之。提出开展写生、摄影、研究、办校、展览等十大活动,推动美术革命。在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美术的宣传作用。民国25年结束。 决澜社 油画艺术团体。民国20年成立,麦赛尔蒂罗路(今兴安路)90号。发起人庞熏琹、倪贻德,民国24年停止活动。 中国画会 前身蜜蜂画社。民国21年成立,初址华龙路(今雁荡路)80号。由钱瘦铁等主持。后迁威海卫路(今威海路),抗战前夕迁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内,由汪亚尘等主持。会员300余人。抗战胜利后,实行理监事制,常务理事孙雪泥、贺天健等,设于陕西南路139号。曾举办国画讲座,书画展览。编印《国画月刊》,《现代中国画集》等。民国37年底终止活动。 摩社 民国21年8月创立。刘海粟等发起,成员有关良、潘玉良等。社址菜市路440号(今顺昌路560号)。同年9月创刊《艺术旬刊》,主编倪贻德。曾举办画展,艺术演讲会,设立研究所等。 MK木刻研究会 民国21年9月成立。设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内。发起人周金海、王绍络等。成员五六十人。曾举行4次木刻版画展览。鲁迅选编的《木刻纪程》有一半以上的作品为该会成员创作。民国23年5月停止活动。 野穗社 木刻团体。民国21年冬成立,设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内。成员有陈铁耕、陈烟桥等。 涛空画会 民国22年春创立。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为掩护地下活动而组织。会址菜市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近三德里内。负责人夏朋、钱文兰。同年冬,被迫停止活动。 未名木刻社 民国22年成立无名木刻社,设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内。发起人刘岘。次年春改未名木刻社。曾出版鲁迅作序的《无名木刻集》,《未名木刻选集》,刘岘创作的《怒吼吧!中国》,《孔乙己画集》、《阿Q正传画集》、《子夜之图》和黄新波创作的木刻连环画《平凡的故事》等,八一三后停止活动。 刀力木刻研究会 版画团体。民国25年秋成立,设于斜徐路新华艺术专科学技内。发起人陈可默、陆地,艺术指导马达。曾举办多期版画学习班,存设年余。 上海漫画救亡协会 民国26年8月成立。以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为基础。负责人鲁少飞。成员有丁聪、叶浅予、张乐平、张正宇、张光宇、华君武、蔡若虹等。设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240号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内。同年9月,创刊《救亡漫画》,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以上文字选自上海地方志 |
东洋与摩登上海都是巴黎的簇拥,如今的旧法租界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真是如鱼得水,每次回去都感觉市中心外地人和外国人越来越多,上海人越来越少……
九十年代初为衡山宾馆玻璃创作手绘的场面依然鲜活,在电脑未普及的年代,靠的全是“真功夫”,脑力与体力的挑战,对自己来说太有意义了,如今走过,衡山路大巴士里的人们随着我手指的方向,齐齐回望……
名衢冬犹在,建瓴望梧桐。叶落又奈何,还道春意浓。 |
《The sound of silence》 谢谢@兰紫野萍 分享我青少年时代喜欢的歌,且听且珍惜[拥抱][拥抱]一段音乐一段回忆,第一次听到Paul Simon and Garfunkel 是在海上小白宫,那时候从黑胶唱片上转入到磁带的,那个时候木心好像已经出国了吧……
和小表哥再次回忆我们的童年,恍如隔世,,,他说,很多路都不见了,上海再这样拆下去,就不是上海了, 这些日子的生活轨迹都是沿着童年和青少年,从陕西路到复兴路,还有武康路,,,,太神奇,,, 上海今天的下午,路上的阳光格外温暖,明天,新工作,新战斗! 泰康路的变脸是完全想不到的,出国前那里还是马路菜场,菜皮果皮葱姜烟纸……市井生动没话讲,速写本一摊,捕捉动态提炼的好地方,陕西路复兴路一溜儿的各色小店一路伴随,私人小店温暖着当时国营商店为主的马路,灰暗的底色上笔触,鲜味所在,画架一立,写生的好地方。如今反过来,国营小店成了观察的对象,标本的所在。
而此地又是另种情况,许多小店一周只开两三天,因为雇一个人的价格相当于店租了! |
每看一次,就再想念一次,那个街区,包括思南路,复兴中路,复兴西路,还有周边的那许多枝枝杈杈小路,好像和着冬天的梧桐枝上的方向那样延伸而去,不像是新区,那是直白的,像一条购物街,走过去,再走回来,重复一次。
总算到达,虽然我的 vogue 镜子,
今天上午,和老爸说,我和小时候一样,喜欢穿男人的衣服,还有男式的鞋,他和往常一样,只是笑笑,啥都不说,一路上,我们说童年大世界里的哈哈镜,还有益虫医院的动画片,还有,那福州路上的古籍书店,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和叔叔阿姨们枕在古书上睡午觉的夏天,那位“永芳”阿姨,还有眼镜叔叔,不平常的童年造就奇异的个性,,,, |
这几天的工作繁忙而又有意义,马不停蹄,谈的都是上海,面对的都是中西文化差异,还有一系列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实现与拓展,从梦想到现实,从海上到上海,
今天中午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和著名翻译家姚以恩先生,巴黎作家sylivie,犹太人在上海历史研究专家,翻译家米歇尔,他们的孩子小雨果,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文史馆《世纪》杂志社秦明章先生,新浪文学艺术圈主持,《世博经济百科》主编缪金元老师。 一周前,巴黎记者/作家sylivie再次来到上海,去年秋天,是她第二次来到上海,为她正在撰写的有关上海三十年代生活的书籍做再次寻访,之前她对上海三十年代的历史已经做了近十年的搜集和研究整理,搜集世界各地老上海的资料,和散落在各地的当年历史亲历人的采访,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新浪文化艺术圈主,艺术家缪金元老师的引见与陪同下,在上海文史馆和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化名人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专家姚以恩先生做了初步的了解和亲切的交谈,了解到姚先生希望和海外从事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学者交流的心愿,sylivie回到巴黎后积极开展为姚先生寻找海外的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者,经过几个月的打听寻访,历经曲折,终于在以色列寻找到一位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者,同时他也是以色列重要报章的记者,于是这位记者从以色列打电话到上海给姚先生,没想到正逢姚先生在医院,所以只和姚太太做了俄语沟通,留下了遗憾,双方都热切期待着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可是从中国到法国,到以色列的距离那么远又那么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双方语言,地理,文化上都急切地需要彼此沟通和了解,,,,, 如今,在上海世博会前,sylivie带着全家再次为了书籍的撰写和进一步地工作来到上海,今天,她的先生,同时也是专门从事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调研专家/记者/翻译家米歇尔先生和姚先生相会在上海新锦江饭店,他们用俄语亲切地交谈和沟通,同时我在旁做一些翻译补充,虽然我不是专业英语翻译,但是我为他们能面对面交流中消除彼此的语言障碍而高兴,也为自己能在其中做一些联系工作而欣慰,姚以恩先生和sylvie(秀伟),sylvie的先生翻译家米歇尔,正在学中文的儿子雨果一起合影。 从自己开始一系列对上海历史与人文的深入与挖掘以来,加上对上海三十年代生活亲历见证者的接触,使得自己对那段自己未曾生活过的时光有了更深远的理解与观望,我把这种感动和感受溶于自己的画面中,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归本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