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老城区有些老式中餐馆炒几个有“镬气”的菜,但我尝下来除了重油重盐之外,没啥可取之处,和广东人讲求的镬气南辕北撤,煲汤更是难求,唯有自己寻寻觅觅就地取材,掌握原理后不断探索,期待将来去当地尝试真正老广的味道。
外婆住进养老院以后,大家庭每次聚餐都是在饭店了。年夜饭一年之前就要预定了。虽然质差价贵但也没有人愿意在家里烧几个小菜聚聚,只有小阿姨有时候还能弄弄有点家的氛围,我上次回去帮她一起煎饼,若不是出国,自己的这种转变根本无法想象。
|
我觉得学龄前就应该开始培养这些基础生活常识,最晚小学一定要开始。一直在国内不觉得,如果是出国留学,到外食普及的亚洲国家还好,如果到西方国家,第一课就是学做饭,绝对是重中之重。谢谢大家一路见证与鼓励我这个傻妹妹在厨艺路上跌跌撞撞,如果不是在外,我绝对不会去研究酒酿,醉鸡…只要成功过一次,了解到了原理,亲身体会到一些品鉴与常识,只有在外,才能深切感受自己动手做一碗羹汤的重要性,发现生活的乐趣,学习生活的艺术。
这里基本上都是温州人一家人开着一摸一样的“中餐馆”,曾经有个据说是原“锦江饭店”厨师,可惜无缘相识。
|
只要合胃口,吃现成的最方便。 想念上海无处不在的熟菜店,我跟着留学生食谱,不论哪一代出国的人,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必须学会自己煮饭,自己做这个,弄一块鱼,厨房一天世界,我想过把红烧汁带去炸鱼店,买刚炸好的立刻投入,不过此举太异常,还是等回沪去吃[色]
越来越体会到给自己好好做一顿饭,才是真真切切爱自己。
老早上海小菜场里就有“方便盆装菜”,方便当时的家庭主妇,和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类似如今超市里盛行洗切好的半成品,省时省力,西人们大都习惯和选择,尤其是对学生和上班族,但口感毕竟不如自己从头开始新鲜丰富。但比起快餐和饭店更健康方便和经济。
|
这里很小的小小孩,路都走不稳已经在厨房里和父母一起学做菜了,我这个厨房白痴更觉惭愧,亲戚在我这里一起包一次饺子后就和全家一起常常自己包饺子(我的擀饺子皮也是新加坡画家朋友的美国嫂嫂从北京人那里学会教他后再教我的,这个弯转了超大,感觉这个擀美丽诺羊毛围巾一样,见过一次就明白原理,再不济也得看过图文,但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才会有体验,才有进步。
昨天同事们来作客,去年冬天请他们在附近餐馆晚餐,今年夏天对方在自己家中回请,男主人亲手准备的家宴费时费心让人感动,美味健康令人难忘,今天他们来再去外面餐馆吃饭真是不过去啊,所以一定也要花心花时间,手忙脚乱,慢慢学习生活。我们这里还保持着家里小聚的风俗,尤其是对方请你到家里做客你也要请对方到家里做客,必须要自己亲力亲为花时间才能体现出诚心诚意。自家做,自家吃,实实在在的幸福,后天我们意大利餐馆老板夫妇又要来做客,都是对美食极有研究的人。还好不是经常,不然压力太大,真的受不了, 如果反过来想的也是一种训练。有得必有失,做饭等家事是我最最缺乏的生活基本能力之一,从小没有受到相应的训练,希望有勤能补拙的那一天吧。
秋色宜人老上海辣白菜,比韩式可口清爽多了,期待下一次会更好[哇] 炸一切”荷式点心,一趟头。
马克龙与洁而精,这种鲜咸多汁与Q弹口感在中餐中比比皆是,偏偏西餐里难找的,在外最想念的就是故乡的家常小菜,不过在西方国家自己做些想吃的中餐真难啊,想念在上海一切都能买现成的,即使做也是最简单的米饭与蔬菜就足够了。 粽子不知道煮,汤圆不知道冻,我的严重厨房尝试缺乏症啊, 在德国的午餐 asparagus 新鲜肥美的芦笋此刻正是品尝的好时节,维也纳猪排,传统的vienna steak 用的是用小牛肉,在德国和奥地利 ,只有 用Veal 小牛肉 制作才能被称作 Wiener schnitzel , 如果是炸 猪排,只能称作维也纳式 schnitzel wiener art ,到了上海就变成了带骨头的炸猪排,而且要沾辣酱油,家里妈妈做的,还会另炒番茄沙司,记得表弟很爱吃。从德国到奥地利,Wiener Schnitzel 绝对是餐馆的主打,不过西人餐馆里都是纯肉块,太单纯了😅肉铺或超市加工好的炸猪排,口味虽稳定,但无惊喜,没有上海辣酱油,只能用英国辣酱油代替......
二战时期上海霍山路那一代聚集了很多犹太人,当年的“小维也纳”餐馆经过融合演变与本土食材结合逐渐形成了我们的海派西餐,开出奇异的花朵,影响了几代上海人的舌尖记忆,肉铺或者加工好的炸猪排,口味虽然稳定,但流水线出品不会有惊喜,自家做用带骨大里脊,日式面包糠,就是没有上海辣酱油,还好能用原始版本的英国辣酱油代替。 网友说我是无限创新二次元料理,那是因为晓得现在开始基本功也太迟了,索性抽象画乱来瞎白相了😂😂😂好在身边的家人朋友们对我如此包容。 我接触到有兄弟姐妹的老大都很能干,有的以前不得不做,当年做“伤”特了,现在方便面的,也有把这种怨气转换为动力的,无论怎样,会做饭是一种最最实际的能力,首先要把自己照顾好,至于口味等等,这和原生家庭与后天经历的关系太大了,小时候不经意的品尝,不知不觉影响到未来的标准,有了标准就难办了,嘴巴就叼了😄
南姜,除了容易辨认的老姜和日本寿司嫩(子)姜,我一直在南姜与沙姜之间迷惘,此地经常见到不同造型的姜,上次买回一堆,但因为一直无法搞明白究竟属于哪个品种,看图哪儿哪儿也不像,有点害怕,一直摆到发芽成了盆景,最后还是不敢食用[捂脸]
除了海外的,上海家人群年夜饭再难定再难吃都不会有人想到和愿意自己做,2020年春节突然的取消和停顿,没有了随手可达的外食与频繁的聚会聚餐,从来只吃新鲜面的老爸也不得不吃起了卷子面,我说您终于体会到我们海外华人的生活了。意大利🇮🇹美食家夫妇来家做客,反复看视频,才发现原来应该是现炒菜再炒肉[囧] 练习了很多遍的林森粤式清蒸鱼,蛮灵的😁,北京食堂版不辣的辣子鸡丁,小写意版,狂草大写意裴翠蒸饺,南洋风星洲炒米粉,白加黑芝麻汤圆,自己炒的黑芝麻,少糖免猪油,自己和的糯米粉[奋斗],就这道甜点和故乡搭上点边,凑成一桌四不像[捂脸] 华人若看到我拿铲子的样子,立刻就把我赶出了厨房[憨笑],真希望被会煮饭的人赶出去啊[憨笑] ,还好是老外,不存在对与错,只要是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亲手做的,花了时间的,对方就感动地不行,一定会亲手烧很多菜来回请,家宴是最最高级别的款待。
日本土锅煮泰国米粥,瑞士美极鲜酱油蘸鹿特丹唐人街油条,乱搭搭呃午餐,乡愁的味道。
|
阿拉此地香莴笋太精贵了,前几年从西班牙运过来8欧一根小小极瘦还不新鲜。第一次做烤菜😂 好像记得是跟着英国作家扶霞的上海菜谱做的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子,在上海,我也会抱怨难吃,然后去找哪一家会好些。在这里就只能想有没有可能做出来😂😂😂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这是生活在上海无法想象的。多年以前在陕西路红房子吃过的一道芝士奶油鸡烙面,在西方却很少看到,我想也许是海派西餐的独创。自己做应该不会很难,只要搞清楚原理和程序。不在乎于菜肴味道本身,是通过味蕾与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联结。就像rijsttafel之于荷兰人,就如咖喱之于英国人。
刚到法国那些年,考虑的都是在高手云集的艺术之都如何树立自己的绘画风格,所以没有心思花时间研究自己煮吃,何况在新加坡如当地人那样一日三餐外食,对做饭完全没有概念,法国各类美食丰富之极,一样样尝试了解起来都是很艰巨的任务,所以一直稀里糊涂不动脑子的吃。如今事业和生活圈相对稳定了,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们里有不少是专业餐馆老板和美食家,对异域美食充满好奇,自己时常受邀家宴,分享彼此的美食新发现新搭配与感悟,礼尚往来,自己从不得不花时间来准备[惊恐]到调整心态,尝试去了解,去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西人朋友们误以为会做菜[捂脸]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汗][汗][汗] 不过,对中餐的了解如果只限于海外中餐馆,这对富有美食灵性的人来说的确太可惜了,虽然许多餐馆把自己叫做上海饭店,不过和上海真是没一毛钱关系😂当年王安忆通过一碗小馄饨也体会到了[捂脸]
老外追求的是无麸质食品,也是流行和时尚,和我们恰恰反过来,第一次尝试自制烤夫,因为烤夫干也买不到了,至少找到了面筋粉,和老外钟爱的的无面筋恰恰相反, 无法确定是否成功,但没有缩回去太多还是可以目测的,打开盖子那一刻很担心伊从厚厚的云层嚓一记变成一张纸片😂😝。做故乡的美食解乡愁希望终于有一天会出现油面筋。
创作本身也是一种自我隔离,也是常年的习惯了,只不过以前上海只管一心画画就好,在这里日常起居饮食都得从头学起,还好有丰富的网络视频可以依样画葫芦,还有客堂间的朋友们可以请教😄
延安饭店以前经常和画廊的朋友们去延安饭店🎉厨师长很豪爽,那一手炒虾仁的功夫啊!期间常来聊天,伊拉都喜欢画。以前上海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太太和女儿都是优秀的专业画家,一家三口都忙于自己的创作,都不会做饭也没人料理家务,那时候的上海还没有钟点工,所以一日三餐都在饭店吃。但到了国外,自己不会做饭真是吃苦头啊,所以一定要自己学会做饭学习照顾自己。
小时候的记忆太珍贵了,20岁以前住的超过10年的地方是一辈子的故乡....虽然冯唐不是我的菜,但他的这段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就和前几日石磊说的那样。当然,最最关键的还是地点在北京与上海[呲牙]感情是需要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当然更多的是认识一辈子也和从未认识一样。
下次再蒸些糯米饭,里面包上油条,撒一些绵白糖,手里捏一些是不是有些小时候坐17路电车吃早饭的感觉了呢?邻居意大利夫妇两每次都用心亲自下厨特色美食招待我,自己不学几样家乡美食回馈真是说不过去啊!刚从意大利夫妇家回来,又尝到不少职业美食家的家庭创意美食,打开自己的另一扇窗,虽然在自己的成长的环境中完全没有接触过厨事,但有幸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少朋友都是美食精英,当时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种宠溺,乃么好,晓得我在做披萨了,意大利朋友要我做披萨把伊切,在意大利面前做披萨,这胆子也太大了吧,以后还是想想看做做伊拉么吃过的东西吧,反正做砸了也没人懂。
当年去法国前在新加坡买了一系列西餐香草料理书,那时候刚刚有email,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美食视频可以参考,那时自己也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这些,浪费了那么美的厨房。
|
仿老上海食堂菜,今晚终于成功,一定要记下来,不然下回又忘记了
也买过此地中餐馆的所谓烤鸭,既不是北京烤鸭,也不是广式烧鸭,是专门做给老外的吃的,极干极柴,粘上厚厚的酸甜酱 希尔顿的专业厨师在海外不得不在温州人手下打工,这个憋屈太大了,见过无数与上海没半毛钱关系的”上海饭店“,祝施老板能坚持把上海菜发扬光大。盐水鸭云南路的就又便宜又😋上海吃现成的实在太方便了,国内各种鸭子又多又便宜,根本不需要动任何脑筋,只需要挑哪一家好吃就可以了,这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迎风展翅,完全按照阿老师的架鸭子做法。这里能买到来最接国内的鸭子就这一种,之前买过狩猎人的整只野鸭,根本煮不软,味道太重,煮了我很气馁,里面还有铅弹,几次失望后,终于决定试试这种冷冻鸭。
跟着加拿大的南京姑娘做鸭,第一次做给自己打个七十分,和老爸聊天,鸭子多泡了5到10分钟, 期待下次做出更紧实弹性的口感,三上三下的确非常花功夫。弄一只鸭子需要整整一个礼拜[捂脸]所以都是海外的人在做。网上说也可以用蒸的办法来偷懒,但不知道效果会如何。配上自制的金桔酱,借鉴西人经常用猪肉与红梅酱搭配,也是是一种奇妙的搭配。金桔在这里大都只在圣诞节期间作为装饰品出现。这里一般超市买不到鸭子。只有现成的油封鸭腿,塑料袋打开热一热就好了。他们在饮食上花的时间和愿意付出的精力是国人是没法比的。当然,也有少数特别热爱的是例外。做盐水鸭的鸭子和上次做烤鸭的鸭子我是在专业供应餐馆的商场买的。冰鲜的鸭子都是野鸭,里面还有铅弹,我有一次买错成白乌龟,结果烤箱弄很久还是很硬,买了野鸭来做上海酱鸭也是完全失败。看来需要非常高水准的专业大厨来处理。冰冻的整只鸭子,买回来可以丢进冰柜等将来哪一天有兴趣有精力的时候再做。和海鲜一样我想冰冻的鸭子整体化冻后必须全部做掉吧,理解下来做一个鸭腿的时间和做一整只鸭子的程序和花费的时间是一样的。如果是鸡腿就相对容易,把法国小公鸡当作三黄鸡的做法,但调料一定要做好。我曾经做过白斩鸡和醉鸡,真是解馋啊,这种口感与味道都是西餐里面没有的。
物离乡贵,韭黄在我们这里稀有价高,属于奢侈品,养了几年的法国de Buyer 铁锅如今终于能做出外脆里嫩的荷包蛋,喜欢越用越有灵性的厨具。铁铲上面勾划几下终于感觉像炒菜了,就是太重,但够稳。
这里的华人基本都是温州人,第一代基本没有受过教育,第二代基本不会说中文,偶尔才会遇到对艺术感兴趣的亚洲面孔,少之又少,不过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人倒是很多。伦敦唐人街都是调料,辣到令人发指,食材一塌糊涂,冰冻工厂货加上一大包味精调料。哪里好和你的鲍鱼面比,真是令人生气😤还极伤味觉,只能自己学着做,粤菜还是等到香港广州吃....
极贵极贵并不等于好吃,有幸自己在出国前尝过不少还没有变味相对正宗的老馆子,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自己的感受越来越重要,关于食材,在上海难得的鲜奶油牛羊海鱼在这里确是质优价平,我需要提醒自己不能舍近求远,尽量用身边易得的食材😄
不管别人的反应,只管自己的反应 , 以前需要画自己喜欢的画,现在多了一项,还要做自己喜欢吃的菜。“洋插队”的生活,在国内是搜一搜去哪里吃,这里是搜一搜自己怎么做😂😂天天吃外面容易吃坏身体,也吃出满满的惰性,每天饭局对身体的伤害就更大了,那时候偶尔吃到别人家里煮的家常菜就是最最美味的感动。
|
春分,终于把多年前买的酒饼酿成了酒酿,好像还是出国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学着自己烧的中式点心,[色]重温老早沪上的午夜与黄昏。春分,终于把多年前买的酒饼酿成了酒酿,好像还是出国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学着自己烧的中式点心,[色]重温老早沪上的午夜与黄昏。东南亚的日子和季节一样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食肆日日夜夜满满当当星星点点,这里时间则被裁成了工整的方块,唯有上海,规律中又充满了多样弹性,不过这些在故乡随便走走吃吃的小食,在这儿要凑齐这几样可真不容易,亚超虽有,但冷冻的流水线产品,无情又无趣,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陆陆续续研制,感谢亲朋好友们的鼓励与启发,如今平时收费的频道全部免费了,虽然现实远比影视更魔幻,超市晨间只开放给乐龄人群购物,无接触付费上限额度翻倍,会员制供应商场对所有人开放,孩子们在花园里荡秋千......
Stay inspired and stay safe. 我买过一种保质期很久很久的日本纸盒豆腐,防地震时吃的,我以前一次买了很多,只会把李锦记豆瓣酱与肉糜加热后拌入变成麻婆豆腐这一种做法。以前曾经用豆浆和鸡蛋一起蒸,冷了后就会凝固,啫喱状,但只能冷吃,加热后就变回水状了,据说白醋也可以点豆腐,以前新加坡有一种鸡蛋豆腐做了很😋 那时候还是网购VCD的年代,如今各种美食视频,根据天天饮食用此地的豆腐做过一道麻婆,虽然程序繁琐,但味道对得起花的心血😝
爽朗的泡饭! 油条蘸酱油, 红乳腐浪几滴麻油再撒眼白糖😂😂 老早一个美国回来的朋友荷包蛋酱油里琼新琼宫呃白糖[惊讶]我起初看了哈瑟了,后来切切倒也习惯了,格只蛋一做要上瘾的
荠菜找不到,上面文章里面北京人吃的茴香,这样的草倒好像见过,但没有了从小吃到大,不知是否吃的惯,以前用绿色九层塔加在越南牛肉粉Pho 和拌入台湾三杯鸡,甜靡的清香很独特,旅途中连续十天半月的西餐后,寻到一口Pho落入胃中,五脏六腑顿时绽放。
|
海飘苦啊,想要吃记忆里的美食,只能自己动手,从头学起,材料还特别难买。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人才有体会,小时候不允许去菜场,现在终于自由了!但是大部分都看不懂,不管跟在大叔大妈后面,伊拉懂,关键是不能说话[偷笑] 上海叫妹妹,广东都叫美女😄
“内容丰富的层层好玩故事。从漂亮的越南春卷、上海炒面到前几天那个鹭鸶派,由此,一个曾不进厨房的艺术家魔术般的厨艺,被乡愁深度地挖掘出来了”— 很开心地看到侬在制作魔术中将一通百通地步,鹭鸶,侬一路中西足迹聚精会神绘画,今天微上的画,色彩、人物线条、服饰与伞,简直神了,太迷人了……看侬近年的手作,也侠气喜人,稍稍留意后,个个一举而成,满足了思念,也让侬异国邻居见识了中西交融美味。专 栏作家 蓝调莎评。沈嘉禄老师形容的修长,紧致,威武,狞厉的鱼中美男子野生海鲈鱼。
不重复自己,是因为根本没有技术,这个道理和某些抽象画一样,不过只是玩玩,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又在给自己的偷懒找理由了。我那无可救药的散漫。
最想念的荠菜啊,据说这儿田野里也有,在网上发帖问,热心网友帮我送来一盆,怎么看着闻着都不像[发呆]后来大嫂说在院子里发现了貌似荠菜的东西,可却被狗偷吃了[抓狂],如今委托有机农夫再次寻找……在欧洲想吃荠菜也太难了!还好有得🚃乘乘,乡音听听来安慰[呲牙]
|
朋友要从新加坡来,问,是否要带大华酱油,酱青类似生抽,黑酱油类似老抽,日本万字酱油也还可以,平常常用的就是珠江桥牌生抽老抽。醒悟到其实许多口味与吃法,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就是岁月的力量,在上海的童年记忆中,面条都是在粮食店里,新鲜的切面,吃多少,买多少,那时候觉得是多么平常的东西,可现在很难见不到了,新出现的,哪里都差不多,想念的,就是那些原本觉得最平常的事物,而有缘的人,永远会懂,会珍惜,有时候,告别是为了更适宜的遇见,因为艺术,不容任何杂质的侵袭,因为,书在,人在,心永在。我也要学习煲汤,买了不少类似的汤料包,太平苏打饼干和一些原始包装品牌的东西在这里的亚洲超市倒经常见到。麦芽糖龙虾片花露水,还有人参蜂皇浆......都是我们小时候记得他的样子。这里罐头的榨菜也断货蛮久了,
在这里想吃中餐只有自己想办法弄,在加拿大的华人多,像样的中餐厅也人多,曾老师孜孜不倦教我们在海外发现和动手制作故乡的美食,太令人感动了😭 西人肉食为主,海鲜煮法单调,真的是只有离开了亚洲才知道我们中国人的饮食实在是太丰富了,被惯坏了,相反英国人在餐具上的花头,我们完全是放在食物本身上,这里面的反差实在太大了,倷久居海外呃旁友切呃迭呃么事侪是旧时记忆邦想念[偷笑]@芦荻 是啊,太理解了,唯一的解药是经常回去,想想以前在新加坡几个小时,也觉得和故乡差别那么大、如今路途更是这么远这么辛苦,不过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人们在得到中失去......
彼此心里的诗与远方,与我看到欧陆美食无感一样,回去别人请我吃西餐就头大,温暖的家乡小食,一碗大富贵小馄饨就很好了呀,
许多人的感受是荷兰人与英国人一样,不会吃,与中餐相比,荷兰人的确太少把时间和心思用在美食上了,但荷兰美食的特色又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
我特地买了一只砂锅专门煮饭。最好吃的是那一层锅巴。要舍得在吃上花时间花精力。
就被冻得受不了,风如刀刮,在北京过过冬天,南方的冬衣根本搪不住......老师的红烧划水呀!]想念活蹦乱跳的草鱼,怀恋出国前华亭宾馆旁的小婷, 北京的暖气我也受不了,现在家里的暖气也设在19度左右,
|
还有路边小摊里的香葱麻辣小龙虾...性价比超高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没灾😂😝@蕾子 [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 以前吃了一回,回到家后满身的蒜味,被老妈嫌弃狠狠批评[流汗],后来又去夜市臭豆腐一回,英国亲戚惨痛经历至今难忘。[惊恐]
上次回去发现有上海阿姨做臭豆腐,说用的放心油,敢敢尝了一回,不过念头,想念老早放心吃的年代…… 许多海外传统中国菜,只有老外和当地中餐馆师傅认得,其他人都是一头雾水。自从去年第一次做了年夜饭后,没有了动力做第二次🥵前期整整一个月的准备费心费力,临时出错,手忙脚乱,所以昨夜还是西餐了,基本都是买来现成的,装盘就可以了,好在西人只管盘子酒水灯光是否到位,至于菜,反而成了最次要的🥱
在阿曼达的视频帮助下做的牛奶玉米麦片葡萄干馒头,第一次做成功很激动,很健康。[憨笑][憨笑] 上次回去买个玉米馒头黄黄的很兴奋,后来发现原来都是染色的[吐][抓狂] 如今除了在学校食堂。吃放心纯正的面点越来越难了好在这里的材料都有。回想起北京读书时的时光.....
惊恐交错的日子里,偶尔看到阿曼达这支古今穿越的视频,“老公买了很多,这么简单食物难道自己不能做[调皮]?”家里有个会做饭的人真幸福,发现除了小茴香,其他材料难得这里都有,等不及深夜开始尝试,以免激情退去后动力全无[呲牙]隔天放凉后,那种甜到发指中的鲜就像那些难忘的岁月一样。这是我小时候在少年宫画画时经常带的零食,几轮无情的淘汰之后,我作为唯一的女生留了下来,那种长方形扁扁的纸盒,潮潮的,湿湿的,暗暗的,化不开的浓郁与鲜香,如今已经没有这种包装了吧。还很想吃荠菜肉丝豆腐羹,可是此地没有荠菜也没有嫩豆腐。
❤ Happy Valentine ❤ 今天中午也做了炒年糕。没有宁波年糕,只能用韩国年糕,没有毛蟹只能用牛肉,看了@简爱 绿油油的蔬菜真舒服,一张图片色香味都有了,这里最缺的就是上海极其丰富的各类绿叶蔬菜。我们这里只能做排骨年糕。我还真的用糯米粉自己做过年糕,是很糯,做起来时烦也是烦的。最近找到两款韩国年糕独立包装的还行。亚洲超市只有晒干的年糕片叫做白果干,做菜就是熟能生巧,我如果碰巧做了一次,稍微自觉成功就要记下来,不然下次完全不记得,永远都是鸡飞狗跳手忙脚乱
|
出国时还没有小龙虾风潮,没有乡愁,前几年因为好奇尝过,不是我的菜。
上次回上海,姆妈说现在商店里好像以前那样纯粹的辣火都难找了,在以前酱油啊黄酒啊都有零拷的店啊,那时候的米店啊,馄饨皮呀,上次我回去经过一家仅存的老店,坚决要求老爸买新鲜的切面回去下,在这里吃能吃卷子面。
那种热气腾腾的放松滋味当下也只好幻一记了,虽然红酒乳酪也是Relax🥴
经常有家常菜吃就是幸福,以前餐餐外食,偶尔去到人家,自家做的菜那个香啊,是任何饭店都无法替代的。前提是家里得有个会做饭爱做饭的人,珍惜吧!
碗碟还是在新加坡乌节路罗宾逊买的,一年到头好像都在sale,四季喜庆,亚洲热带国家,几乎餐餐外食,好像也无需厨艺[撇嘴] 如今在欧洲如果不要吃亚超的罐头八宝粥,只有自己学着做,材料不好找,七七八八,选择虽少,但也货真价实,感觉当年上山下乡过的叔叔阿姨,大都练就一身厨艺与武艺。据说上海2019还没出过太阳,谢谢海内外的兄弟姐妹,彼此勉励,学着为自己做一道贴心暖胃的八宝粥,心中的太阳升起来。
|
这里中国绿叶蔬菜品种少还特别难买,各类沙拉却垂手可得,品种非常丰富,与国内恰恰相反,我要好好学习,就地取材。
第一次看到粟子是长这样的,红毛丹挺好吃的,好像没有荔枝那样容易上火。许多菜都不认识,不会做,只能放弃,现在学习问到名字从拉丁文再翻译成英文再寻找中文的解决方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上海话 mo wu 普通话哪能讲?无意中看到视频里教用绿豆粉做北方话叫凉粉?芙蓉镇里的米豆腐?究竟是不是心中想念此地偏偏买不到的"魔武"?至少自己用心花时间准备了,上海,东南亚,中西混搭,一片模糊啊……此地只能买到印尼香草绿豆粉,第二张是转换过程中,不是裱画糨糊
少小离家老大回,对,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小小时候吃的东西是最最贴心的,生长环境还是很重要的啊!很想念在北京读书的时候,胡同口到处有卖的煎饼果子。再后来再也没有吃到那样美味的了,就和小时候饮食店的那些小馄饨一样,记忆中的味道伴随着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
红菜,自己在沙拉中尝过几次,好奇却不深刻,总觉得尝到的不是真谛,了解到原来在上海红菜头很难买到,就像这里很难买到上海的荠菜那样,本地的家常,到了异地就成了珍奇,于是周末买了几颗,忐忑中尝试了,幸好没有想象中那么坏,竟然可以喝,很红,很浓,酸甜又清新,据说还很健康,万事开头难,看来做菜也要像画画那样,知难而上,网上查了后得知,原来红菜汤是上海罗宋汤的原始版本,后来,因为没有红菜,所以用番茄酱,还加入红肠,这种口味的红肠,只能是留在记忆里了。
亲手做了上百个面包[玫瑰][玫瑰]老师的家人太幸福了!记得以前有一部纪录片,狐狸的故事,当时上海滩上一位倜傥英俊的前辈画家看了后激动不已,因此灵感画了一幅水彩作品……
现在每趟回去欢喜看菜场了,小辰光画速写长大了拍照片,拿单反常常碰着主动要求入镜的模特,😄又[皱眉],还是手机压压叫,虽然还是买不来菜,现成呃荠菜馄饨回去下一下倒是试过几趟,鲜了么闲话讲,上趟回去武康路菜场正了改造,看外观是朝欧洲室内菜场和有机集市的方向走,现在大概已经弄好了,唐家湾菜场啊拆特了,听说原址会造大型菜场?
这里的葱要么太粗,要么,我们这里白菜倒很多,会烧的话很好吃😄想念上海的矮脚青菜,这里只有一种青菜,嘎丝丝@斐燕子 蝴蝶酥是朋友做的,留学生食谱里说,自己可以做蝴蝶酥,用超市里现成的酥皮,以后想试一下,太细,送啊门都没有,关键是用啥可以代替新鲜的笋呢?
|
前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史无前例的独生子女一代,一些生活基本技能常识,在这一代人手里都缺地厉害。在国内也许还不觉得,在国外就惨了,加上西方人从小练就的生活技能就超过我们太多,这也许是星球上最奇怪的一代。
我也喜欢芝麻菜,一见钟情那种,有一阵子经常吃,非常方便,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香,我记忆中的烧卖就是出国前饮食店的糯米烧卖,家里没人有时间做饭,后来各地饭店里吃到的都是广式茶楼烧卖,但回沪只要见到还是会买上海烧卖来怀旧。
像做饭一样,这东西,对喜欢的人来说是乐趣,对不喜欢的人来说是噩梦,知道自己终究不是能打理用心爱护这些娇嫩之物的人,就像前几天自己认真买了材料煮的一锅东西,自己看了实在无胃口,终于一倒了之,吃回面包,全然不再动自己做中餐的心。
|
此地新鲜蚕豆倒有,这个季节还是西班牙运来,多亏以前一位美国的上海网友通过图片帮我指出,这就是蚕豆,[捂脸] 不然我到现在还是认不出,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剥壳很麻烦,壳体积大,会产生很多垃圾,垃圾又不可以随便扔,所以在上海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这里都成了问题,尤其在动手能力和生活常识及其缺乏的独生子女这一代......
这里也是可怜的一两根一刚。秤斤买的真幸福啊。
点石成金,想念上海冰心鲜妙的糟货,此地能寻着最接近李锦记了,混混屯屯勉强卤个鸡鸭豆干潮汕风,与沪上那种清亮透彻哪能比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