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lus
  • HOME
  • ABOUT
    • interviews & exhibitions
    • Studio >
      •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 学画记
    • Review
  • galerielus
    • 海上画廊 Galerie Lus >
      • Exhibition & events >
        • workshop
        • 中文巧克力
    • 上海画廊 Shanghai Art Gallery
  • fineart
    • OIL PAINTING >
      • before 2000
      • Shanghai Girls 上海丽人
      • Shanghai expressionism 画上海
      • Metropolis 大都市
      • Rendezvous 邂逅
      • Europe Scenes 欧州印象
      • Shades of grey 阴影
      • season 四季
    • Face肖像
    • ink 水墨上海丽人
    • watercolour 彩墨上海丽人
    • 海上影画
    • MIX MEDIAN >
      • illustration >
        • 海上绘影 >
          • 壹 素 Touch of Home
          • 贰 浓· 夜 Bubbles
          • 蓝 blue
          • 叁 墨迹
      • Digital Art 数字拼贴
  • design
    • SHANGHAI STORY >
      • 上海之恋
    • handmade art scarf
    • handmade hat
  • photo
    • Shanghai Dream >
      • 从老卢湾到老静安
      • French town >
        • My Soul Garden
        • 绍兴路
    • BeiJing
    • 江南
    • Europe Image >
      • France >
        • Paris
        • Normandy 诺曼底 >
          • Rouen
        • Lyon里昂
        • Dijon 第戎
        • Alsace 阿尔萨斯
        • Pyrenees比利牛斯山,比亚利兹
        • Picardy 毕卡迪
        • 拉罗谢尔La Rochelle
        • 法国北部里尔
        • Vichy
        • Toulouse 图卢兹
        • Provence 普罗旺斯
      • going East >
        • Vienna 维也纳
        • Alps 阿尔卑斯
        • Poland
        • Czech 捷克 >
          • Prague 布拉格
      • Southern Europe >
        • Barcelona 巴塞罗那
        • Milan
        • Portugal
        • Tuscany
      • London
      • Hungary
      • Germany >
        • Berlin
        • Bavaria 巴伐利亚
        • 莱茵河谷
        • 科隆
        • 汉堡
        • Halle
      • Switzerland
      • Luxembourg
      • Belgium
      • Netherland >
        • Amsterdam
        • 海牙
        • Friesland >
          • hindeloopen
          • Sneek
          • Joure 白日
        • Historic towns >
          • Edam
          • Delft 代尔夫特
          • Leiden 莱顿
          • Amersfoort
          • Hoorn 霍恩
          • Utrecht
          • 哈勒姆
          • Enkhuizen
        • Hanse city 汉萨同盟城市 >
          • Life in Kampen >
            • IJssel 艾瑟河
            • Oudestraat specialists 老街特色
            • Kerst in Old Kampen
          • Hattem 哈滕
          • Zwolle 兹沃勒
          • Elburg 埃尔堡
          • Nijmegen 奈梅亨
          • Doesburg 杜斯堡
          • Hasselt 哈瑟
          • Zutphen 聚芬
          • Deventer 德芬特
          • Harderwijk 哈德维克
        • 古堡与博物馆
        • 不一样的“乡下”
    • monochrome
    • Portrait
    • women
  • Publications
    • books
    • As time goes by >
      • 衣
      • 食
      • 住
      • 行
    • 饮食男女 >
      • 海飘自家烧
      • 新加坡
      • almost 上海点心篇
      • 海派西点
      • 鹭鸶吃鱼
      • 学煲靓汤
    • ShanghaiWeekly Column 上海壹周图文专栏
  • Video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石库门”在欧洲

此地一推开门两边都是拍着长队的游客,那里流量明星小网红弄堂里窜来窜去,剧组直接从灶披间拎了一张椅子坐下来导戏,魔幻现实主义天天上演。

这是一张在阿姆斯特丹拍的照片,我相信这里面很多共通之处不需要我用更多的言语来表达了,其实前些年,在法国时我就已经发现那里的很多建筑常常让我想起上海,而那时候,只是疑问,只是感觉,是那种风一吹就会飞掉的思绪,

因为之前自己并没有真正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里,这次通过回国半年的观察和体验,每天面对整旧如旧的老房子修复工程队,同甘苦共喜乐,加深了对石库门的体验,自己在上海每天经历着石库门的修复工程,这是一段宝贵的见证,在石库门生活的期间,正如维米尔的画中类似的空间,还有那样的光线,那样的局促,幽暗,还有温馨与期待的温情,于是自己再面对这些画面和建筑时附加上的感情分量也比以前浓重地多,如果不失自己亲自居住在上海的石库门,如何能体会里面的苦与乐,这是人生历程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现在我再次面对欧洲建筑的时候,更多了一份洞察和思考,欧洲人对历史的保护和在发展中对旧的珍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里常见到欧洲的弄堂和“石库门”使我不得不发出很多感慨,如果上海“石库门”不被过度使用的话,这该是多么温馨动人的风景。
“那时候新康花园对面有一家旧货店,颜文梁先生把店里的伞都买了下来,每次家里有客人来,临别时遇到下雨,就送给客人一把伞;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普及的手推助行器,就双手撑在特制的木凳上缓慢移动,亲自送客人到门口;满屋的古典老西洋画框,每块画布都是亲自绷订打磨,院子里埋葬了自己的爱猫……” 实在欢喜听家父回忆这些海上往事。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太原路黄世钊先生家玩儿,夏天的夜晚还是秋天的夜里我已经记不清了,都是上海最美的夜色阑珊,我一路唱歌穿过幽暗的小花园,底楼的房间到处都是宣纸,微润的灯下,书法家的身影与墨语互辉映……
Picture
大城小爱,小城大爱
Picture
一眼弗错。生命打上的最初的调子,童年时代的福州路,少儿时代的瑞金二路,初中时代的绍兴路,美院时代愚园路,画廊时代霞飞路,华山路,复兴中路,南京西路……
生活中的三条重要之路;
孩提时代生活在瑞金二路 ;
小学行走思南路;
中学就读行走绍兴路。
Picture
Picture
眼前还存有伊在宝3的身影,轻风闪电般的红色,平厅里的人们化成了笔尖下的露珠与荒芜的野草共舞…
Picture
威海卫路48号,老上海出版学校旧址,也就是后来的民生银行,父亲告诉我的时候我很诧异,经常让他多和我说说以前的事,现在的电影电视剧走样太多了……
Picture
Picture
南昌路上故事太多了……说不完 ,老爸三日两头了洁而精买熟菜,方便易食,不用排队, 买的都是我爱吃的。
Picture
童年和父亲一起下班后就去逛“淮国旧”。我的小手风琴和童车都来自那里,还有Artdeco风格的婴儿床,老爸回忆是浅绿色四周有围栏,可以摇的,可惜我睡了没多久……如今在欧洲常常见到同款,交关亲切,最近在常去的卖家那里又觅得几样老家具,老夫妇常年开车巨大的房车满欧洲淘宝,展示在自家车库后院,有岁月加持的物品就像有故事的人令人回味。最近迷上绘画,参加电视选秀,邀我点评几句,伊开心了不得了,“有趣的灵魂”永不老
Picture
生活的滋味美美的,在上海顺昌路盛兴吃元宵,从每个汤圆包的形状上可以区别开里面的馅儿,每样各要了一粒,那蟹粉汤圆吃起来要很小心,斜对面是从淮海路搬过来的“淮国旧”气势与从前不能比,附近还有刘海粟创办的老美专。
Picture
磁悬浮龙阳路站和换乘地铁之间有直达通道就好了,拿着行李箱两头上下楼梯折腾真扫兴啊,不知道现在改进了没有……

长宁网球场,我美院体育课的定点网球场,最美好的时光。想念我想念我那个棕梆床,小毛头开始就睡在上面了,前几年也不得不丢掉了,这次肯定又要掼忒浇灌么子那个棕梆床,小毛头开始就睡在上面了,前几年也不得不丢掉了,这次肯定又要掼忒浇灌么子。
记忆中那条小路很幽静的,曹家堰路,就是网球场门口那条小路,现还在~每次打完网球我就骑车一路沿着华山路复兴西路回家,不打网球的时候我就从愚园路到静安寺常熟路再到老爸华山路的画廊和他一起回家,有段时间姆妈上班的地方也在附近华山路⋯⋯

Picture
表弟回忆:照片里那个书桌好像后来江苏路拆迁被搬到浦东去用了[偷笑]。瑞金二路老宅真的感觉像是艺术殿堂般的存在,到处是石膏像和画作~外行人也受启蒙了

那时候和常常和爸爸一起去江苏路玩,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精神食粮却是满满的

老早上学每天早上从瑞金二路往复兴路一路飞奔华山路冲到人潮翻滚的江苏路,也就是表弟家门口,表弟爱吃西瓜,爱吃方肉,炸猪排,毛豆阿姨还会加炒一份番茄沙司,(下次你来我们附近馆子的炸猪排很地道,一定要带你去,)我就那样傻乎乎地挤在自行车大潮里,有时见到明媚飞扬的小阿姨也来不及打个招呼,[流汗]从制药厂的味道里穿梭到老西站,一直到凯旋路的上大美院,,,,快的话,三刻钟,放学基本从中山公园玩愚园路走,速度慢些,不赶路,都是风景,一直骑,然后就到了静安寺,常熟路,或者,还是穿回华山路回,都是到日月山报个到,正好有文艺大咖在海聊,有兴趣就喝杯茶听听,天气好,阳光惹人,就骑车走人,转去长乐路,穿到华亭路,一穿下去就淮海路了,再转回到复兴路,晃晃悠悠到绍兴路,,,,,每当在凯旋路美院新冰冷的楼房教室里想到回家的路充满了精彩,就增添了喜悦,遇到下午是体育课,那直接就去长宁网球场,美院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出早操,体育课就是打网球,🎾!(据说后来也是表弟也去那里打网球)还有一件事,在我更小的时候,读小学的时候,害怕回到一个人也没有的家,基本上都是去复兴公园写生发呆一直到公园放狗关门,有时候想走远一些,就也带上一塑料袋角子上了公交车,好像是96路,过了下班高峰时刻,就不那么挤了,我只认得你的家,那晚去了,小阿姨和小卢爷叔都不在,你爷爷开的门,我傻了,不知该怎么办,转身就要走,后来,你爷爷不放心我,把我送回96路华山路站头,就是我下车的那个站头,然后我又上车了,,,,这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你的爷爷,,,更小的时候我在延安路的少年宫画画,中午就安排去小阿姨家吃午饭,每次想起辣肉丝,只有小阿姨做的才能叫做辣肉丝,有时候姨夫和着电视里的麦当娜在压腿早锻炼,,,,,,后来,你们去了浦东,我每天在图书馆待到很晚,你还把你的小房间,让给我住过几晚,,,空间虽然不大,但永远整洁雅致,无论是家人还是客人都让人觉得自己受欢迎,,,,[爱心]住在江苏路的还有我的大伯伯,很遗憾,在那里好像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可是那高大的窗,窗下的大书桌,满园的花与盆景,那对皮沙发,还有那些手工玩偶,如今每每在欧洲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景与物,我就知道,建筑可以烟飞灰灭,只要记忆还在,这些光阴就不曾真正离我们而去,,,,感谢你们给我留下的温馨回忆,,,
#老爸周末拍,#这里是上海 ,昨日思南公馆天气老好 ,沪上老外侪来此地噶闹猛摆摊头了,中年人的爱情就像👠全上海侪是白老师,以年龄分不如以爱好分有劲。
Picture
二十岁之前连续生活超过十年的地方,为我们的心中的家定下了基调,偶尔去日本感受一下“规矩”更能体会到魔都的随意轻松与自在,到底是自家的城。
泰康路瑞金二路口的那个长条形的饮食店,记得对面是一家小小烟纸店,一路走过有酱油店,席子店,邮局......
Picture
新天地k11对面的商场已经关了,名字都快忘了......[捂脸] 倒是想起以前北京有一种冰棍儿叫新地.....😝

中华全国艺术协会 民国12年(1923年)9月建。事务所设于蒲柏路(今太仓路)东方艺术研究会内,由该会周勤豪、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筹组。
漫画会 民国16年丁悚、黄文农、张光宇、叶浅予等发起。会址设于贝勒路恒庆里(今黄陂南路847弄)9号。为中国最早漫画团体。次年4月,创刊《上海漫画》周刊。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民国19年在环龙路(今南昌路)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口一楼房内成立。选举执行常委许幸之、沈西苓、于海、张眺等9人,主席许幸之。提出开展写生、摄影、研究、办校、展览等十大活动,推动美术革命。在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中发挥美术的宣传作用。民国25年结束。
决澜社 油画艺术团体。民国20年成立,麦赛尔蒂罗路(今兴安路)90号。发起人庞熏琹、倪贻德,民国24年停止活动。
中国画会 前身蜜蜂画社。民国21年成立,初址华龙路(今雁荡路)80号。由钱瘦铁等主持。后迁威海卫路(今威海路),抗战前夕迁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内,由汪亚尘等主持。会员300余人。抗战胜利后,实行理监事制,常务理事孙雪泥、贺天健等,设于陕西南路139号。曾举办国画讲座,书画展览。编印《国画月刊》,《现代中国画集》等。民国37年底终止活动。
摩社 民国21年8月创立。刘海粟等发起,成员有关良、潘玉良等。社址菜市路440号(今顺昌路560号)。同年9月创刊《艺术旬刊》,主编倪贻德。曾举办画展,艺术演讲会,设立研究所等。
MK木刻研究会 民国21年9月成立。设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内。发起人周金海、王绍络等。成员五六十人。曾举行4次木刻版画展览。鲁迅选编的《木刻纪程》有一半以上的作品为该会成员创作。民国23年5月停止活动。
野穗社 木刻团体。民国21年冬成立,设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内。成员有陈铁耕、陈烟桥等。
涛空画会 民国22年春创立。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为掩护地下活动而组织。会址菜市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近三德里内。负责人夏朋、钱文兰。同年冬,被迫停止活动。
未名木刻社 民国22年成立无名木刻社,设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内。发起人刘岘。次年春改未名木刻社。曾出版鲁迅作序的《无名木刻集》,《未名木刻选集》,刘岘创作的《怒吼吧!中国》,《孔乙己画集》、《阿Q正传画集》、《子夜之图》和黄新波创作的木刻连环画《平凡的故事》等,八一三后停止活动。
刀力木刻研究会 版画团体。民国25年秋成立,设于斜徐路新华艺术专科学技内。发起人陈可默、陆地,艺术指导马达。曾举办多期版画学习班,存设年余。
上海漫画救亡协会 民国26年8月成立。以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为基础。负责人鲁少飞。成员有丁聪、叶浅予、张乐平、张正宇、张光宇、华君武、蔡若虹等。设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240号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内。同年9月,创刊《救亡漫画》,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以上文字选自上海地方志
Picture
青少年时代在安福路小剧场看她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走出非洲》……爱上黑色, 喜欢上亚麻色,电影呃调子有眼迭辰光记忆中呃上海,青灰,昏黄,偶尔暖橙,跳跃 老早伊帮我讲过,伊是最灵的女演员[玫瑰]有伊呃片子,侪要看……
Picture
Picture
每看一次,就再想念一次,那个街区,包括思南路,复兴中路,复兴西路,还有周边的那许多枝枝杈杈小路,好像和着冬天的梧桐枝上的方向那样延伸而去,不像是新区,那是直白的,像一条购物街,走过去,再走回来,重复一次。
Picture
东洋与摩登上海都是巴黎的簇拥,如今的旧法租界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真是如鱼得水,每次回去都感觉市中心外地人和外国人越来越多,上海人越来越少……

Picture
九十年代初为衡山宾馆玻璃创作手绘的场面依然鲜活,在电脑未普及的年代,靠的全是“真功夫”,脑力与体力的挑战,对自己来说太有意义了,如今走过,衡山路大巴士里的人们随着我手指的方向,齐齐回望……



名衢冬犹在,建瓴望梧桐。叶落又奈何,还道春意浓。
《The sound of silence》 谢谢@兰紫野萍 分享我青少年时代喜欢的歌,且听且珍惜[拥抱][拥抱]一段音乐一段回忆,第一次听到Paul Simon and Garfunkel 是在海上小白宫,那时候从黑胶唱片上转入到磁带的,那个时候木心好像已经出国了吧……

Picture

和小表哥再次回忆我们的童年,恍如隔世,,,他说,很多路都不见了,上海再这样拆下去,就不是上海了,

这些日子的生活轨迹都是沿着童年和青少年,从陕西路到复兴路,还有武康路,,,,太神奇,,,
上海今天的下午,路上的阳光格外温暖,明天,新工作,新战斗!
Picture
泰康路的变脸是完全想不到的,出国前那里还是马路菜场,菜皮果皮葱姜烟纸……市井生动没话讲,速写本一摊,捕捉动态提炼的好地方,陕西路复兴路一溜儿的各色小店一路伴随,私人小店温暖着当时国营商店为主的马路,灰暗的底色上笔触,鲜味所在,画架一立,写生的好地方。如今反过来,国营小店成了观察的对象,标本的所在。

而此地又是另种情况,许多小店一周只开两三天,因为雇一个人的价格相当于店租了!
Picture
图片
Picture
总算到达,虽然我的 vogue 镜子,
今天上午,和老爸说,我和小时候一样,喜欢穿男人的衣服,还有男式的鞋,他和往常一样,只是笑笑,啥都不说,一路上,我们说童年大世界里的哈哈镜,还有益虫医院的动画片,还有,那福州路上的古籍书店,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和叔叔阿姨们枕在古书上睡午觉的夏天,那位“永芳”阿姨,还有眼镜叔叔,不平常的童年造就奇异的个性,,,,
这几天的工作繁忙而又有意义,马不停蹄,谈的都是上海,面对的都是中西文化差异,还有一系列自己的艺术创作的实现与拓展,从梦想到现实,从海上到上海,

今天中午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和著名翻译家姚以恩先生,巴黎作家sylivie,犹太人在上海历史研究专家,翻译家米歇尔,他们的孩子小雨果,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文史馆《世纪》杂志社秦明章先生,新浪文学艺术圈主持,《世博经济百科》主编缪金元老师。

一周前,巴黎记者/作家sylivie再次来到上海,去年秋天,是她第二次来到上海,为她正在撰写的有关上海三十年代生活的书籍做再次寻访,之前她对上海三十年代的历史已经做了近十年的搜集和研究整理,搜集世界各地老上海的资料,和散落在各地的当年历史亲历人的采访,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新浪文化艺术圈主,艺术家缪金元老师的引见与陪同下,在上海文史馆和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化名人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专家姚以恩先生做了初步的了解和亲切的交谈,了解到姚先生希望和海外从事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学者交流的心愿,sylivie回到巴黎后积极开展为姚先生寻找海外的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者,经过几个月的打听寻访,历经曲折,终于在以色列寻找到一位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者,同时他也是以色列重要报章的记者,于是这位记者从以色列打电话到上海给姚先生,没想到正逢姚先生在医院,所以只和姚太太做了俄语沟通,留下了遗憾,双方都热切期待着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可是从中国到法国,到以色列的距离那么远又那么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双方语言,地理,文化上都急切地需要彼此沟通和了解,,,,,

如今,在上海世博会前,sylivie带着全家再次为了书籍的撰写和进一步地工作来到上海,今天,她的先生,同时也是专门从事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调研专家/记者/翻译家米歇尔先生和姚先生相会在上海新锦江饭店,他们用俄语亲切地交谈和沟通,同时我在旁做一些翻译补充,虽然我不是专业英语翻译,但是我为他们能面对面交流中消除彼此的语言障碍而高兴,也为自己能在其中做一些联系工作而欣慰,姚以恩先生和sylvie(秀伟),sylvie的先生翻译家米歇尔,正在学中文的儿子雨果一起合影。

从自己开始一系列对上海历史与人文的深入与挖掘以来,加上对上海三十年代生活亲历见证者的接触,使得自己对那段自己未曾生活过的时光有了更深远的理解与观望,我把这种感动和感受溶于自己的画面中,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归本我。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图片
图片
经常看到有朋友在拍说上海的路,想起自己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的初中光陰,都留在了陝西路上,午休的時候,愛往淮海路方向蕩過去,摜奶油或廣式叉燒包,都是可心,時間緊的話,紹興路小走一下,也是那個美妙,上海的滋味,就嵌入在這條條充滿回憶的路上,其实除了復興路,华山路這也許是我最喜歡的路了之一,青少年時代,父母的工作的地方都在這條路上,最想念是那深秋和初春,自己騎著在路上,梧桐樹葉翻飛,絢爛又清澈,兩旁老房子裡說不完的故事,一串串,还有那些凝固了的歲月,不變的情懷......每次回去都会遇到隔壁90多岁高龄的她依然精神气爽,她有时候在弄堂里来回走走,也经常在后门望野眼,她对我很亲切,经常主动与我交谈,和我说她家里的往事,生动的老上海口述记忆,我很珍惜她的友谊与信任,每次回来她都对我说,你放心走好了,这里有我们......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很温暖。


Picture
只要大街上有千奇百怪的人,我就喜欢,因为够淮海路,以前一位画家的太太,不愿搬离襄阳路老房子,因为,那样,去淮海路买话梅多不方便啊!
图片
读小学呃辰光,老师派我们去🚃 公司做一天小小流量统计员,红领巾戴好,小夹板拿好,24路陕南邨门口上车,很,姆妈给我准备了一书包零食,一天N个来回后,打消了长大做售票员的理想。

小学时代我曾被派往24路电车做流量统计员,就坐在电车当中售票员的位置,那时觉得那工作满好,统计员打了N个来回后就再也……如今每次回去依然坐离24路,不变的路线,剥离的风景,当年同样的位子早已没有了售票员……那时上海电影院满堂飞舞的纸扇,那时的梧桐树格外茂盛,

我觉得李安导演最大的优点是不油滑,不敷衍,是用力在做一件事情的,用力圆梦,而不是用力讨好,每个区都是不一样的上海,无论是谁,能把上海的一个区拍好,已是极大的挑战,无论多大的镜头,都罩不住魔都,伊无法归纳,无法笼统,
地气,就像灵气积聚大树里,新城市是看不到大树的,

犹太人在上海,那时的上海,,,,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寻找,上海,巴黎,美国,汇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这里感谢(包括自己在内)所有热爱上海,一起寻找上海的朋友们!
图片
对我来说复兴中路看书的地方一个是瑞金路口卢湾区少年宫,小时候在里面学画,房子是好的,但和指导一样,总觉有些压抑,勇敢者的道路在花园局促在一角,后来去了延安西路中福会市少年宫美术组,高大敞亮的大理石教室,那勇敢者的道路也奔放了许多,上次回去姆妈又陪我去了,接送孩子的家长比孩子还多,小时候都是自己做坐96路去,午饭在江苏路的小阿姨家吃,她烧的菜有点辣,很香很热很好吃。区少年宫路口有家北万新点心,现在还是这个名字,可包子不如淮海路雁荡路口的那家好吃了,另一个地方大约是在复兴路茂名路口,记得就是老早呃卢湾区少儿图书馆,小学还是初中时的美术老师送我去里面参加绘画比赛,夏天,穿过浓浓的树荫,女老师一袭白色连衣裙,家里有许多美人,刘旦宅,顾炳鑫,韩敏,汪观清……每位画家笔下的美人多少都有家人的影子,我在宣纸国画美人,其他的同龄小孩在蜡笔火箭飞船,俨然两个时空,他们看不懂,忍不住冲过来要挑衅捣乱,老师保护我,让我不要睬他们,要我安心画……我在最后一排最右的角落,桌旁高高窗外的树与画中美人身后的绿荫连在了一起……每次落笔,容不得一丝的怠慢,那时候在黑龙江插队十年的舅舅好像刚回上海,上次回去他告诉我,那时候,他在黑龙江与老乡们讲上海故事,那一代人的故事。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故乡上海也只对自己生长的那个街区熟悉,那也是二十几年前熟悉,但是和人一样,迷人的城市与迷人的人一样,都在不断吸引你探索。
Picture
上次回去少年宫还在,抬头还能望见绘画班顶楼的教室,记得童年时窗下的光,现在想起来是有眼维米尔的,老房子里厢呃光尤其活泼,枯燥的石膏像仿佛也有了心跳。
他们都生活在属于同一个名字的城市里面,城市本身就是一顶大伞,虽然,在外围的人们时时被打湿了肩膀,隐隐作痛,但想到伞中心的温暖,大家就又不约而同笔直了身体,挺胸收腹,慢慢又有了热力,
阴天的时候,有些老屋是早早就有了灯火的,也有很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方式,除了一些小生物吱吱嘎嘎的生命迹象以外,在偌大的城市里面,他们匍匐着,等待着命运的遣送,很多,业主说是在海外,很多也已经没有人了,或,再也找不到,有关继承,有关房产,这些,都是大而又大,复而又杂的事体,而钱,正是一枚照妖镜,好些国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成了空楼,可是里面的故事和灵魂并没有散去,有阳光的时候,他们是唯一的温暖,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希望。出国前对老房子并无感,却喜欢听伊讲老房子的事,我们都穿着一袭黑色,很多年后领悟,深夜布满梧桐树的街头是故乡最迷人的所在。
我不喜热,却爱阳光,因为她能给我们带来色彩,哪怕是短暂的,可,舍么东西又是长久的呢?
又是一个清晨,太阳照样升起,阳光斜斜的搭载了电脑屏幕上,和空气中小小的灰尘在一起舞蹈着。
Picture
Picture
“石库门”在欧洲
这是一张在阿姆斯特丹拍的照片,我相信这里面很多共通之处不需要我用更多的言语来表达了,其实前些年,在法国时我就已经发现那里的很多建筑常常让我想起上海,而那时候,只是疑问,只是感觉,是那种风一吹就会飞掉的思绪,

因为之前自己并没有真正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里,这次通过回国半年的观察和体验,每天面对整旧如旧的老房子修复工程队,同甘苦共喜乐,加深了对石库门的体验,自己在上海每天经历着石库门的修复工程,这是一段宝贵的见证,在石库门生活的期间,正如维米尔的画中类似的空间,还有那样的光线,那样的局促,幽暗,还有温馨与期待的温情,于是自己再面对这些画面和建筑时附加上的感情分量也比以前浓重地多,如果不失自己亲自居住在上海的石库门,如何能体会里面的苦与乐,这是人生历程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现在我再次面对欧洲建筑的时候,更多了一份洞察和思考,欧洲人对历史的保护和在发展中对旧的珍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里常见到欧洲的弄堂和“石库门”使我不得不发出很多感慨,如果上海“石库门”不被过度使用的话,这该是多么温馨动人的风景。

Picture
Picture
图片
现在的广东都没了有了以前的早茶味道,[难过]也许香港澳门新加坡东南亚这些地方会好些,反正我每去一个地方都尽量去看当地人的生活,如今上海人经营的店家也越来越少了,如果遇到,会更珍惜用上海话交流的瞬间,尤其是那些下次去了也许就再也不会见到的人......但如果是在新区或者自己不熟悉的街区,自己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外来者, 已经毁掉的不可能重生,如今上海已经慢慢减速老房拆除的脚步,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合理使用老建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申申面包房,还有旁边的sunshine 咖啡馆,也曾96路上学,只是宝庆路的门洞内再也没有那个灰色的脸颊了……

伊帮我讲,依就像小宁一样,伊就是小宁,有一趟伐晓得哪能冲到了马路浪去,忒呗呃呗车子轧色,下趟伊再啊伐敢自家到马路浪弃了,讲呃辰光,了沙发上孵太阳呃伊绕了爹爹带伊去荡马路,“等一歇,侬覅噶激动,我还了帮客宁讲闲话,一边撸撸伊呃头”,九十年代初春天还是秋天的那个午后,已经记不清楚了,

图片
图片
我吃过最好的食堂还是在康平路,中福会的也不错。
图片
Picture
徐家汇有北方人说的"闹心‘’ 感,往边上一拐就静心……
Picture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个温暖的上海冬天,在我最喜欢的路上,最伤感的角落,空气中充满了熟悉的味道,手中的照相机尤其地适宜,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这样在故乡的马路边嗮太阳,感受书中的画面和人间的风景,
上午的时候,外面又落起了大雪,这个冬天比以往都来地长,再冰冻,也因为有了上海而开始融化,以往这个时候可以坐在院子里孵太阳,还会微微地出汗,其实我都想不起来是几几年的事情了,听说昨天上海春雷了,只能遥想,去年我在上海,着实听到了一回,真是爽快!
午餐后,下午的画室里阳光暖了起来,打开心爱的音乐,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自己作画时尤其是,播放的是从小就爱听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他能赋予我很多的力量,就像一对有力的手掌,这是一种能陪伴终身的音乐,充满了伟大的理想和高贵的热情,真实又饱满,赋予画笔更激昂的力量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营养,喜欢的还有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那是青少年时代,年长的画友拷了古典音乐的磁带给我,还自己设计了磁带的封面,用的是马奈的画,里面有那种高级的黑,在当时的生活里面是很缺乏的,就好像有了雀巢咖啡就很满足了一样,每天都能对面静安面包房新鲜出炉的 baguette ,那时候自己十六岁,刚考上了美院附中的那个暑假,我不知道同龄的十六岁的花季孩子是怎样渡过的,他们去哪里玩,过如何的生活?有哪些业余爱好?我都不知道,因为我的世界里,只有石膏像,水粉色,中国画色,马利油画色,还有无数的毛笔,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画册,还有浓茶,咖啡,音乐,那时的生活里最最不缺的,就属绘画工具了吧,记得自己还有一位专职裱画师,那时候只有伊才知道怎么裱我的画,问伊如何把生活做地嘎漂亮,伊偏不讲,那时候哪会想到以后到了南洋会有颜色何装裱的困境,人生有太多的意想不到了,


以前,有了好音乐,就要有好器材,上次回到上海老房子,为了能把四库全书的书橱摆到前厢房,就让表弟把先锋音响车走了,你会怪我吗,那最早是表哥的吧,那时候,他们常常来聚在一起,听流行音乐,跳摇摆舞,现在这些又回潮了,他们也重新开上了吉普,背上了书包,拉上了狼狗,下次我要鼓动他们穿梅花牌运动衣和回力鞋,能够用国货的,坚决不要买洋货。

说不清楚为舍么,就是喜欢小提琴的那股劲儿,青少年的时候,在华山路画廊后面的画室中,一对小音箱陪伴,还有那么多的画笔,画册,还有一个咖啡色的晴纶沙发,下面有轮子的,有两个,拼起来就是一对了,很实用,为舍么不是皮的呢?画累了就躺一会儿,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哪路高人会出现,有意思的,就聊几句,没意思的,回屋画画,
后来我果然买了一对咖啡色的双人皮沙发,想来是由原因的,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虽然也是喜欢钢琴的,喜欢Satie萨迪,以前住在法国诺曼底的时候,常去Honfleur,站在他的故居下看着那不高也不低的房子,想着他时如何在那清冷的皓月中谱下一曲 Jymmopedies No 1 ,踩在石子路上,躲街角中,灌满的是那童年的渴望与成年的遗落。

Picture
下半日三点钟以后,太阳渐渐落下,夜报倒已经响起来了,一只电喇叭了弄堂里穿法穿法,南方阴冷的冬天啊,根据我个人的比较和体验,上海的冬天光靠空调根本不行,只有室内全面恒温,欧洲几十前也是燃煤供暖,东欧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现在有的地方是全城统一集中供暖,有的燃煤但采取不污染空气的方式,有的整栋房子有各自的供暖控制中心,自行调节整体温度,再怕冷的就点上壁炉。
图片

想起从前,放学后踏着从自行车飞驰在华山路上,在戏剧学院对面正好遇到美丽的你去上班,我大声唤了你一声就飞车往前而去,一心惦记着红宝石旁的画廊里今天又发生了舍么新鲜的事?静安面包傍晚的法棍出炉了吗?

同事问,刚才有人叫你,那人是谁啊?

“哦,格是我女儿呀”,,,,
图片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图片
晚上,经过文化广场,小时候在那里听了生命中第一场昆曲,后来,那里经过无数场演变,今晚再次经过现在是个大工地的文化广场,空气中突然飘出的竟然是理察克莱德曼的乐曲,给矍铄的工地盖上一层柔板,这条街上的每一片梧桐树上秋叶随风舞动,每片叶子上都刻着一个名字,一段回忆, 几个月的上海时间,好像火锅刚撒下了些汤底,好料还没有下,滋味还没有开始,汤,小小火,温着,蓝蓝的,晶莹的,风一猛烈,就要吹没的, ​
图片
地铁十号线还没有完全造好,人物后的建筑是复兴路淡水路口的教堂,图片左面已是平地,右面是花园公寓,再往西就是重庆公寓,过了马路,就是现在的思南公馆了,曾经的卢湾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发现如今市区的人和车比中外环少多了,离开的路很满,回来的路却很空,和以前正相反,家在人的心中就是自己成长与熟悉充满回忆的地方,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感谢小时写生的教堂还在。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此亲切与熟悉,童年时代父亲经常带我去陈老师襄阳南路永嘉路的老房子,通常在夏天的傍晚,外面是未暗的天,却已经升起了星星,老房子里挂满了画,空气中混合着夜饭,花露水,还有室内呃油画颜料香,伊一再告诫还是小学生的我,“把画图作为终身事业是老苦呃,侬想好了哇”。
图片
​下午的时候,风雨欲来,黄昏的时候,从花园公寓横穿了往泰康路去,重庆路盖了高架后,车流大大地呼啸着,以前路宽,车却不是很多,还好,附近那些小弄堂还是能寻到些宁静,在合肥路张充仁的故居前站了小会儿,闻名世界的丁丁,院里斜着一棵小树,点在白墙上,与旁边的脚车组成了漂亮的点线穿插,上海的巴黎,终究不是巴黎,在欧洲平凡的那些巷子,在这里都被灯光吸了起来一般,好像一个让你忍不住多看的人,夜色做了贴心的掩护,我爱上海的夜,柔和了每一寸的线条,记得那时候,理察克莱德曼的曲子打动了多少人心,虽然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流于甜俗,但是那些记忆和往事却是经典与永恒,因为每个人的回忆都值得尊重,每一栋老房子都有自己故事,每一段歌声都有自己的旋律,每一段情感都有自己的色彩。





图片
Picture
南昌路在哪里?哦,你已经走过了,要过马路,四年后的湖滨路,寒冷的冬夜,跳舞的人换成了蹲在地上吃盒饭的人们,圣诞节快了,那里要建一个大舞台,树上织满了星星,“自忠路在哪里?我送快递找不到”,你就在这里,不断被人问路,不断指路,在自己熟悉的街区,在自己生长的土地,好像从未离开

         ROUTE LAFAYETTE 
          眉目清秀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身边的他,只感觉到伊有着温暖的臂弯,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有舍么比这更重要的,他们持着盲人棒,相依偎走在这条路上,粉色的围巾被飞吹起高高的,好像停在她肩头的一只蝴蝶,格外美丽,他的肩挺得直直的,脸带微笑,复兴路,一条从卢湾到徐汇的路,一条贯穿着历史往事与明天的路,在这条路上,凡是听到有人问路,只要是我知道的,都会鼓足勇气去主动指路,哪怕对方不耐烦了,我好怕别人走错路,在这条路上,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熟悉的街区已经不多了,在这条路上,只要在这条路上遇到我,我就不能让你迷路,
​

           复兴路,走的再远,总有一根线,把我牵回复兴路。

Picture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朝上半日天气浇灌好,院子有 "头发树‘’,还有丝瓜茎,两旁挺立着高高的水杉,这片仍然健在的紧密又独立的上海秘境,浇灌与潜伏了无数的海派艺术大家,一条路,充满了无数的画面,一扇窗,开启了多少悲欢离合。






我还是在出国前开始喜欢萨克斯风的, 那时候的电台也经常播放肯尼金,后来才知道在西方属于甜俗之极的商品音乐,就好像商品画那样,但是至少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在选择少的时代记忆更加深刻,这时候和质量的好坏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上次我回去在以前的先施公司,后来的华联商厦怀旧,发圈楼上就有人在吹奏,就是那些怀旧的曲子,像我这样年龄的只有一个人,格格不入,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在上海一直在快进的节奏中成长,所以现在怀旧也比任何人来的早,许多方面也一直未成长,与年龄很不相称[捂脸]


Picture
相伴到黎明
2005年10月24日by luschaper
​

此地傍晚,也就是上海午夜凌晨的时候,通过网络,六小时的时差,这里是傍晚六点,一般人欧洲的人家吃晚饭的时候,法国人晚饭很晚,要从8点才开始,我,不是法国人,是一个生活在欧洲的上海人,在95年离开上海的前几年里,那是一个帮我度过漫漫长夜的节目,
那些年来,晚上通常是我工作的时段,卧室和画室在同一个空间,画累了就躺在冷粉,铺展着灰色荷叶边的床上,埋在里面就不想出来,舒展由于长时间工作而酸痛不堪僵硬的肌肉,有时候,则纯粹是偷懒,给自己的理由是为了主持人美妙的声音,为了正在感动的对话,那时候,知道了原来在城市的角落里有这么多不开心的人,房间是方方正正的,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冰冷的,2面的大窗,虽然挂上了厚厚的丝绒窗帘,但寒风还是固执又毫不留情,不由分说地钻进来,由于工作,必须要开着惨白的日光灯,显地一切越发不通人情,一切都是尖冷,无色无味,人们在彼此折磨中遍体鳞伤,所有的梦都是支离破碎,在如此的夜晚,只有电台里面主持人的声音是温暖的。
1998年,在离开了故乡三年后,第一次回上海,白天的安排自然是忙忙碌碌兴奋又难过,那一次为了离开的这三年上海巨大的变化而兴奋,在莲花超市(那时候好像还没有家乐福等其他的大卖场)听到许美静的歌响起,是那时在新加坡正好流行,我也比较喜欢的歌手,看这一切新的变化,在结账的时候,我想,为舍么要离开,为舍么要放弃自己这样熟悉又热爱的空气,气候和一切,去到那个酷热的文化
沙漠,为舍么不能留下来,为舍么不允许我留下来,在人民广场的夜里,在明亮又宽敞的街上欢呼着,我是多么高兴看到上海这些令我振奋的变化,在重庆路上,已经建起来高架,以前的这条路上有2家文化馆,那时候的人大都穿蓝色的中山装,幼年时候的我在那里寻找着小角落里的快乐,顺着路灯一路走着,看着自己的影子,试图找到来时的路,路边的小店还是微光闪烁,那是一种安全的颜色,缥缈在晚上飘动着的雾气里,心里喜欢着,希望就这样一路走下去,不再被赶回沙漠。

晚上,把小小的收音机放在床头的夜务箱上,那一年是住在老城区的石库门厢房里,咯吱的地板,只能穿着软底绒托鞋,轻轻地压在上面,小心翼翼地移动,像是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半夜的时候一点点响声都会听得清清楚楚,古古怪怪的细微的声音在各个角落里暗自绞动着,骚动而又细小,无处不在又转瞬即逝,一切是那样熟悉而又陌生,
我打开了792,准时等到了他,那一夜,忘了有没有等到淳子,知道她从新加坡回了上海,因为在那里没有人能够听懂她的声音,而我是理解她这种感受的,不过,幸运的是,她回来了,还是一段段伤心又孤独的人儿在电话那头出现,床头开始开着小灯,这样,可以让我看见隐隐约约摆了一屋的的家具,棕色的,闪着微微的光泽,在窗外暗蓝的夜色反射下显地朦胧又凄迷,窗外,在这个城市的市中心,有时候还能听到黄浦江上的汽笛声,那是一种属于上海,想起来会流泪的声音,常常有通宵的拖着长长的辫子的巨龙有轨公交车呼啦啦的穿啸而过,半夜里,常常车上只有一个乘客,车上的灯都灭了,车厢里暗暗地,像苏派油画,只有窗外飞过的路灯摇晃着打在人的脸上,身上,人随着车身摇摇晃晃,昏昏欲睡,这时候坐在电车里仿佛就会不寂寞了一样,身体随着车厢剧烈的震动而变得安然,人少的时候并不代表不安全, 人多的时候反而会掩盖正在发生着的罪恶和暴力,
恩雅,是在多年前,来自爱尔兰的声音,现在还在节目里响起,感动这种不变,生命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变的,也是变不了的,就像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
在欧洲,能又听到这样的节目和声音是一种感激。


图片
在复兴路上等车,车来了,停在我身旁,一位老先生离开站头较远,于是,96路和我一道等老先生,他绅士地请我先上,而我推让请伊先上,当然,如果他不是银发,我会坦然接受伊这样的风度,要知道在西方,男士给女士让路,拉门,披大衣这是应该的,天经地义,可是在国内有敬老的传统,而在西方,如果你去扶一个老人,并不要指望伊会感激和高兴,不过我好欣慰的,因为在上海,还有绅士,伊格能嘎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好,     公交车上,男人清清爽爽,女子舒舒服服,这就是上海腔调,突然,一个急刹车,那时候不知道谁喷出一句不成体统的粗话,好似急刹车那样地破坏了车厢内的和谐,不过我谅解,我释然,人间总是有焰火,这也正是人间的趣味所在,真正全部和谐了,倒也无趣了,就好像一张找不出缺点的照片那样让人绝望。

    上海腔调不是用金子堆出来的,也不是用名牌服装包装出来的,而是用不卑不亢,自尊自爱树立起来的,油嘴滑舌好似皮鞋亮亮都是浮云,风一吹就会蒙上灰尘,关键时刻的临危不乱,机智判断才显出品质,才是男人魅力的真正所在,金子般的心灵是世间最宝贵的品质,也许,今天的人们并不看重这些,但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



图片
相比花圃de娇嫩,我向来更喜欢弄堂里的繁花。
图片
入画的造型,儿时父母带我经常去一位国画界前辈家中玩儿,从画桌旁的窗望出去就是门口的小院,秋夜,记得伊用院子里搜集的秋叶画画儿,大写意中蕴含了些俊秀,
雨夜的上海,熟悉的街衢又新开了不少咖啡馆,一些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建筑突然出现,行人,车辆与各色的光,与淅淅茫茫的雨丝交织在一起格外动人,孙公馆门前一家名字叫做“Déjà vu”的店突然灯火通明,上午讲自己的故事,下午听别人的故事,#上海故事#,朵朵#繁花#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HOME
  • ABOUT
    • interviews & exhibitions
    • Studio >
      •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 学画记
    • Review
  • galerielus
    • 海上画廊 Galerie Lus >
      • Exhibition & events >
        • workshop
        • 中文巧克力
    • 上海画廊 Shanghai Art Gallery
  • fineart
    • OIL PAINTING >
      • before 2000
      • Shanghai Girls 上海丽人
      • Shanghai expressionism 画上海
      • Metropolis 大都市
      • Rendezvous 邂逅
      • Europe Scenes 欧州印象
      • Shades of grey 阴影
      • season 四季
    • Face肖像
    • ink 水墨上海丽人
    • watercolour 彩墨上海丽人
    • 海上影画
    • MIX MEDIAN >
      • illustration >
        • 海上绘影 >
          • 壹 素 Touch of Home
          • 贰 浓· 夜 Bubbles
          • 蓝 blue
          • 叁 墨迹
      • Digital Art 数字拼贴
  • design
    • SHANGHAI STORY >
      • 上海之恋
    • handmade art scarf
    • handmade hat
  • photo
    • Shanghai Dream >
      • 从老卢湾到老静安
      • French town >
        • My Soul Garden
        • 绍兴路
    • BeiJing
    • 江南
    • Europe Image >
      • France >
        • Paris
        • Normandy 诺曼底 >
          • Rouen
        • Lyon里昂
        • Dijon 第戎
        • Alsace 阿尔萨斯
        • Pyrenees比利牛斯山,比亚利兹
        • Picardy 毕卡迪
        • 拉罗谢尔La Rochelle
        • 法国北部里尔
        • Vichy
        • Toulouse 图卢兹
        • Provence 普罗旺斯
      • going East >
        • Vienna 维也纳
        • Alps 阿尔卑斯
        • Poland
        • Czech 捷克 >
          • Prague 布拉格
      • Southern Europe >
        • Barcelona 巴塞罗那
        • Milan
        • Portugal
        • Tuscany
      • London
      • Hungary
      • Germany >
        • Berlin
        • Bavaria 巴伐利亚
        • 莱茵河谷
        • 科隆
        • 汉堡
        • Halle
      • Switzerland
      • Luxembourg
      • Belgium
      • Netherland >
        • Amsterdam
        • 海牙
        • Friesland >
          • hindeloopen
          • Sneek
          • Joure 白日
        • Historic towns >
          • Edam
          • Delft 代尔夫特
          • Leiden 莱顿
          • Amersfoort
          • Hoorn 霍恩
          • Utrecht
          • 哈勒姆
          • Enkhuizen
        • Hanse city 汉萨同盟城市 >
          • Life in Kampen >
            • IJssel 艾瑟河
            • Oudestraat specialists 老街特色
            • Kerst in Old Kampen
          • Hattem 哈滕
          • Zwolle 兹沃勒
          • Elburg 埃尔堡
          • Nijmegen 奈梅亨
          • Doesburg 杜斯堡
          • Hasselt 哈瑟
          • Zutphen 聚芬
          • Deventer 德芬特
          • Harderwijk 哈德维克
        • 古堡与博物馆
        • 不一样的“乡下”
    • monochrome
    • Portrait
    • women
  • Publications
    • books
    • As time goes by >
      • 衣
      • 食
      • 住
      • 行
    • 饮食男女 >
      • 海飘自家烧
      • 新加坡
      • almost 上海点心篇
      • 海派西点
      • 鹭鸶吃鱼
      • 学煲靓汤
    • ShanghaiWeekly Column 上海壹周图文专栏
  •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