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超里的速冻饺子和云吞实在😫上海馄饨更是想都别想, 不得不自己动手学,虽然味道和上海的远远不能比……[汗] 听说羽衣甘蓝包饺子馄饨很好吃,终于试了一下,口感果然惊艳,虽然无法和家乡的荠菜相比,但自有一种滋润健爽的风味,之后用天妇罗预拌粉做了煎饼,只需少许盐和黑胡椒,野菜的清香鲜嫩蓬勃,感谢大自然馈赠,感谢美食博主们提供的灵感],学习发现身边的食材,西人对此大多拌入香肠土豆泥的吃法,被掩盖的形色让我忽略它的丰富资质。韩国饺子也吃不惯,里面都有蒜泥,东南亚的里面粉丝等烂糊糟糟呃,不知道啥玩意儿,最近研究锅贴,刚买到了一包西洋菜,当作荠菜自己包馄饨。
单位食堂😄😄😄这是真正记忆中的美味呀,今朝吃馄饨好伐」最想念的还是食堂里的馄饨.....这种情结,深深烙在童年里了......如今的上海哪里去找?从上海,北京,东南亚到欧洲,每一步的人生足迹,都伴随着当地的饮食,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记忆中美食带来的温暖。上海图书馆食堂还是父母告诉我的,之前也从武康路走去吃过几次,后来也调调花头到武康路菜场买那里现包好的荠菜馄饨回去自己下,其余基本上都是外卖,和欧洲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所有做美食的动力都是源于买不到和吃不到,除了自己动手,别无选择。这些动力回去就全部归零,我知道这不是真爱。
第一次吃Pho是在新加坡,觉得惊艳,但当时未必很需要。亚洲美食天堂是在离开以后才感觉到的。就好像上海的好也是在离开很多年以后才感觉到的。到了巴黎,中国城再次与她相遇。比在新加坡粗旷了一些,但是大体滋味还在。再后来,上海复兴路一家博多也变成了pho,样貌已经寡淡许多,只能是意思意思,心想不会再去。果然很快也消失了。我至今也没有在否的家乡与她相遇过。如今的否变成了一小块装在了来路不明,明艳惨淡的盒子,躲在一个角落里。也许只有一位叫做九层塔的妖精才能让她复活。才能对得起那些为日夜为伊煎熬的大小牛骨。 又到粽叶飘香时,中午吃了从鹿特丹送来的粽子,味道总算还过得去。当年新加坡文化协会举办端午节活动,特地邀请我姆妈飞过去教大家包上海粽子,伊是职业女性,握手术刀却从没包过粽子……😂 端午节那天英国领馆和各国文化协会夫人们都来认真学习包粽子!还和新加坡美食家们一起评选最佳粽子,当地人爱的娘惹粽子在上海人嘴里却是哈78搭,虾米香菇肉松......几十种东西混合进去,不是在当地长大的人还真是吃不惯!
并不是说娘惹粽子不好吃,只不过我更喜欢和习惯我们上海从小吃惯的嘉兴粽子,对新加坡人来说一定是当地的粽子更好吃,这就是故乡的口味。 不过 还是要尝试一下,除非自己体质过敏不能吃,每个人的口味体质都不一样,不尝试怎么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呢? 刚来的那些年在亚超买过一个粽子,回到家打开就吃,米散落了一地,拍了照片放在博客上,经网友提醒才知道粽子是生的,还要煮,海买粽子实在选择太多了,姆妈这一辈的人会自己包粽子的也是凤毛麟角了,但外婆包粽子的情形还是记得,这里没有新鲜的粽叶,很多年以前在亚超买了干粽叶,还没有勇气尝试,
就是如今在上海正宗的锅贴难找啊。上次回来前才知道家附近就有一间上海顶尖的正宗锅贴。@KEVIN 就在你说的邓丽君唱歌吃饭地方旁边,没想到接下去条消息就是这个锅贴最后一天已经关门。有时候街边看到滚烫出炉的,太烫太油,凉的呢,又不好吃,也是实在无法拿在手里[抓狂]于是又一次错过。
|
也是全家福👪,上午大雨,银芽冷面,关照饮食店里格丫叔多放眼芝麻酱还有醋,吃素第二天,伊骗我说不会讲普通话,我明明听到侬电话里讲国语,黄昏时太阳,荔枝,芒果,还有杨梅大又甜,画画,听音乐,前不久参照留学生食谱用这种酥皮当小馄饨皮,晶莹剔透小金鱼,偏一点点奶香与酸味,出来很妖怪的绉纱小方馄饨
想做五仁mix金腿月饼来着,据说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了。用意大利火腿代替,瞎弄,没有办法下的“创意” [坏笑][憨笑]另外素鸡好像自己真的没有办法做,也许美加澳华人聚居的超市里会有?
谢谢众多亲友们的热情鼓励, 后来我又加了一点紫薯进去,好像薰衣草,真让人喜欢,就是偷懒没有包馅子,实心汤团[捂脸],但对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清甜软糯口感的老外们来说也是足够惊奇了
包了自己熬的红豆沙,其实十年前有机会学会的,但因为害怕难度太高太繁琐于是放弃,浪费了派皮,如今每次赴友邻之约,对方总是捧出一道道自己亲手制作的特色小食,实在不好意思对方到我这里来每次都是在商店买的现成或
上次做伦教糕和酒酿饼都失败了[流汗][流汗]桂花糕不用发酵也是容易成功的原因吧,我用蜂蜜和干桂花混在一起做糖桂花,但是蜂蜜的味道过重,网上找了不少方子,但都没说明到底用何种蜂蜜合适,
我发过一张照片,一时找不到了,竹蜻蜓配电饼档。是啊,一想起北京就和煎饼果子老酸奶糖葫芦连在一起,很多年后,再次吃到不知是啥的煎饼果子,那种失望。曾经和斐燕子 老师学用薯片替代薄脆,或者只能自己用面粉揉面擀皮做面皮……如果像国内那样容易买到馄饨皮谁还会费那个劲儿,想念北京胡同口儿的煎饼果子。
大饼油条米饭饼,糖糕糍饭糕老虎脚爪,还有粢饭团,这是我记忆中的上海早点,四大金刚@简爱 此地一样也吃不到[大哭] 自己做难度又实在高[汗] 想起早年出国的父亲老同学为了最初的谋生愣是学会了四大金刚,大获得当地上海食客的热爱,用摸唱片碑帖古画的手做四大金刚[天啊]当时在国内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好在后来他终于回到自己的专业成为世界顶尖拍卖行的主管。另一位医界前辈回沪看望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早餐想吃四大金刚,当时四处寻找未果……当时我们都流行吃法式面包,并不理解他的执着,他和太太也不得不远离本行开始经营面包行,在上海都是衣食无忧不用上班的宠儿啊……让人成长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与遭遇。 新鲜桂花是想也不敢想的,能在亚超找到干桂花已经很感激了😂😂杨梅酱[玫瑰][玫瑰]这里只有罐头杨梅还没想还怎么弄
第一次从南欧女友那里知道可以自己做鲜肉月饼时对酥皮毫无概念,按图买了后也不会用,搬家时全部扔掉。后来从@蓝调莎 阿姐那里学习到自己做的程序,但还是自己没有耐心与恒心坚持,这好像是第三次做,又把蛋黄搞错成全蛋,在一次次失误中成长,感谢大家在我学习路上的共同陪伴[玫瑰][玫瑰]
回上海淮海路上有卖鲜肉月饼的见到刚出炉的也会买上一只,这一只下去要撑好几个小时,没有饥饿感就没有食欲。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今早吃一口自己做的“鲜肉月饼”也是很欣慰,至少离“小目标”又近了一步,出来的月饼很mini,咪咪一朵朵,但是这次从酥油到水油都是亲自做的,上次买的是现成的酥皮,用椰子油代替猪油,用米油代替植物油......淮海路的鲜肉月饼虽然好吃,不过黄昏时半只下去,夜饭要延迟一个半小时,自家做用椰子油替代猪油,小小两只刚刚好好,虽然完全没有月饼的样子,更像椒盐一口酥,我们能从手作中得到乐趣,我想是因为只需要得到自己的认可就足够了。说到底,这也是洋插队硬硬自学出来的生活技能。
|
八零后的回忆,裹脚布,里面的“果子”使用现成的冷冻云吞皮,缩成一团,根本不成个样子, 这个模子好啊,磨出来的就是绿豆粉吧,我前不久用绿豆粉做了麻糊,但这是印尼的绿豆粉加了香草,我更偏向于纯的,曾经根据视频练习了几次,歪歪扭扭,里面的果子要用云吞皮来做。有时候要用一张云吞皮也是很麻烦。冷冻的话就是一大包,不用掉又不能够反复冻,如果在上海的话,直接能买到新鲜的。如果在上海的话,根本不会去做呀!前几天我用这里很容易买到的意大利薄脆代替很难买到的油煎馄饨皮当作煎饼果子里的“果子”做实验,口感不错,不碎不油腻,遇热依然脆,欢欣鼓舞!
想念故乡油条的时候只能偶尔以西班牙油条来代替,(父母来时我曾经买过,但对吃惯正宗油条的人来说肯定是不解与无感的,留学生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但要吃到故乡口感的油条只能是梦想,回国珍惜一切机会品故乡美食,在外面想吃油条,只能自己动脑筋做了。尝试过泡打粉版本的、酵母版本的。还有泡打粉加上酵母版本的。要反复实验,反复锤炼,力争模仿童年记忆里的味道。我自己做过生煎馒头,油条,烤麸……但弄下来都不如等着回上海吃,但自己研究的过程中至少了解到一些食材原理,有助于未来的深入选择和理解体验了劳作者的辛苦。
在英国有一种青龙自发粉。包装上面有中文的,看了亲切。我想自发粉里面是含有泡打粉的,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酵母,也许会更进一步。比纯粹自己调试比例要稳一些吧?
这里除了江南特产新鲜蔬菜鲜笋,各类糯米粉还是很全的,只要自己肯动脑动手还得不怕失败。
我在超市冷冻柜里买了进口的青岛咖喱饺,味道样子和小时候记忆中的真是两回事。这个春卷的包装太嗲了,第一次见到,我们此地现在依然是这样的叫法,可早包装上的优雅早已经消逝了…… 我们以前在法国也是这种吃法弄白葡萄酒配春卷,在上海太容易吃到就没这种心相了,不过如今伊面正宗锅贴也难寻,自己会动手做,到底是最牢靠的。买小芥菜相当于上海到苏州了[捂脸]我用荷兰人种的很长很硬的上海白菜腌制过一个礼拜的青菜,可家里就我一人吃这个,花很多功夫,又吃不完,是啊,尤其是上海冬天的矮脚青菜,上海各种绿叶蔬菜豆制品和公交车是我最多的想念......,青菜我还是等到回国去吃
|
童年的叉烧包,上海能自己擀饺子皮的人太少太少了,小时候自己遇到过一位画家的太太会擀饺子皮,天外来客一样,简直太神奇了!
留学生食谱:披萨面团葱油饼、迷你花卷
关于锅贴,不清不楚的日式煎饺,满满大蒜味的韩国饺子,还有北京锅贴,两头都是开的....这是啥呀?果然是飞龙,对于我们从小吃惯上海锅贴的小朋友海外说起来,真是......想办法自己学着做吧,这里很小的小小孩,路都走不稳已经在厨房里和父母一起学做菜了,我这个厨房白痴更觉惭愧,亲戚在我这里一起包一次饺子后就和全家一起常常自己包饺子(我的擀饺子皮也是新加坡画家朋友的美国嫂嫂从北京人那里学会教他后再教我的,这个弯转了超大[捂脸] 感觉这个擀美丽诺羊毛围巾一样,见过一次就明白原理,再不济也得看过图文,但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才会有体验,才有进步。
端午节前两位鹿特丹来的快递小哥从好似西洋版哼哈二将,一手提粽子,一手提油条一路奔过来[憨笑][憨笑]
最關鍵是潔癖的姆媽嫌齷齪齷齪啊不要進去了,連靠近都是不允許的,褲腳管弄臟了怎麼可以呀,醫院的醫生整天用酒精擦呀擦,每天洗手的遍數那就不要提了,家裡也是沒有做飯的人,老早畫廊前門就是靜安麵包房,每天中午新鮮出爐的法國長棍小球,下半日紅寶石,後門就是歌劇院食堂,沒人有心廂做飯啊。
今朝帮老爸嘎三湖,“一样么子有了标准就麻烦了”就像叉烧包掰要小辰光吃惯呃福州路杏花楼咪道😂。昨夜用燕菜精仿制豆腐花,虽然还是豆腐布丁感,多多少少寻到眼感觉,总归比吉利丁加温后漾忒了要好。南半球呃朋友讲,“摆一撮撮榨菜末和幾滴紅油”[色]到底侪是上海宁[玫瑰][玫瑰]豆腐花,我追求呃是老西站凯旋路口的味道,隐约记得店主是一对中年男女,上海人,袖套中山装,白领青色罩衫清清爽爽,葱油饼做了也是山青水绿,一切都是刚刚好,从来没让我失望过,与常在美院对面着米色风衣,架起大锅炒花生米的山东大汉完全不同的路子,(从此花生米也有了标准[捂脸])斜阳下长发飞舞,秋风与落叶交织,他和她都不像是天生从事这项手艺的人,却都能做的如此规矩与漂亮。
|
此地包春卷还是邪气便当个,冷冻春卷皮纸买得着,虽然帮上海新鲜个弗能比,但是有了黄芽菜肉丝,意思就到了,阿拉欢喜一边煎一边吃,配白葡萄酒或者香槟。肠粉比春卷难做,如果容易吃到,哪能舍得花心想@简爱 如果不是此地还能买到冷冻春卷皮的话,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见过玩春卷皮的视频,那是耍杂技一样高超,要苦练多少年啊春卷皮好似水墨,啪一记下去决胜负,熬红豆好像油画捣捣弄弄慢慢调。啪一记下去,要想裱画格能准捉,拉拉扯扯就完结了。只能用最熟悉的场景比拟,那种质地的确类似宣纸,皮纸,还有这里容易买到的越南米纸,也是神奇,用来代替面饼,尝试过米纸果子。
第一次自己做年糕竟然若是在上海绝对不会发掘出这种本事😂 阿拉想念家乡口味只能自己动手啊,苦中作乐😂😂 此地的葱和上海差别也不小,欧芹西芹香芹还有中国芹我一直迷迷糊糊,今儿还带回来一把,还没想好哪能弄呢,玩一样是最最珍贵的心态,如果变成任务或责任就完了,纯零基础开始。
朋友送我一罐木樨花,北方人是用来泡茶喝的,我查了一下原来这就是干桂花,于是敢敢加蜂蜜白糖温水熬糖桂花,加入自己酿的酒酿圆子里。一直记得老早姨夫特地做的桂花香水,走在路上后面跟了一串人,啥味道,这么好闻/此地亚超买到过干桂花,做桂花酒酿小圆子成功,再跟着老饭骨做糟溜鱼片失败。
第二次做酒酿,趁现在是夏天,自学做了两瓶,窗台上阳光下避光发酵,程度不一,把凶的一瓶留在室温继续发,看到以上这篇文章,是不是加盐后会不会就成为了心心念念的糟卤?这里买不到酒酿,过些时候要自己蒸糯米,用酒药引子孵酒酿……据说压力锅的酸奶功能也能做,但感觉难度高,还是用原始方法。
|
找不到北方人用的擀面杖,只能用法国意大利的瞎弄弄,在意大利00号面粉和普通中筋面粉之间做比较……亚超冷冻水饺实在太难吃了。
少年时代,有一段时间专攻戏曲人物,其实青春年少的自己对人间种种无奈并未真正领略,无法加上自己的认知与感受,学习的徒有技法与形式,如今年岁长了些,渐渐感悟,戏曲人物,浓缩了多少悲欢离...
"老早过年是要办年货额,,,年夜饭了饭店里吃,是方便了,不过再呵么大家一道烧年夜饭呃闹猛了”,当琵琶语遇到柔暖亲切上海话,,,浇灌么子阿拉侪记了心里厢,谢谢靳老师呃作品!这是给上海的礼物,,,, 尝试买了含有番茄和灯笼椒的混合粗盐,发现非常好!结实粗砺,手感和口感都好,洋洋洒洒,一点也不做作扭捏,下次想把含有普罗旺斯香料的也买回来,好大一罐,要用多久啊,再也不要用化学品一般的白细盐和白砂糖了!
在越来越多的朋友们鼓励下,进一步尝试,想念小时候吃的绿豆糕,这里是没可能买到了,回沪时买过,要么甜腻厚重拖沓,要么屑屑粒粒色味轻薄僵硬如嚼蜡,于是在阿曼达和简尼的午后两位美食大咖的视频指导下自己动手做,不添加任何增香料,享受到了浓浓酥酥的原味,好在在这里能买到绿豆[憨笑] 只是炒绿豆沙手很酸,不舍得用右手,用左手[捂脸]这个动作不知道对肩颈有没有作用[呲牙]
所以吃回光面包加沙啦,新超市里面的沙拉还不错,一个是沙爹的,一个是蛋黄的,里面还有小葱,昨天干回忆了一下午的吃,油面筋,考夫,素鸭等,还有百叶结,可怜这里的豆制品太少太少,所以只能在心中回想,
|
第一次尝试自己做冰镇绿豆糯米汤,给自己打六十分,[害羞] 回味童年的上海夏天,味道至少有些相近,这里寻不着百合,根据野萍姐姐的建议,下趟放薄荷代替,感觉糯米水放多了些,绿豆煮地也不够酥软,毕竟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越看越像糯米丸子,要么明年夏天再做一次,看看是否会有进步,
和欧洲很多的小店一样,经常都是不开门的,下午四点,门口种满绣球花的肉店已经打烊了,上海这时最闹猛的,看到橱窗里的冷水杯,想起谍战片"黑三角"里特务妈妈下毒,女儿下班回来,倒出水就喝,伊说上海家里还有一个,我说,千万不要丢掉,我要格,
今天自行车了,秋光明媚,晚上举杠铃,后回来做菜!茄子被我弄地美妙极了,得意忘形一下!
这里的圆茄子类似北京的茄子,暗紫浆红,大头偏圆,比较难弄,如何也搞不出北京食堂的味道,那时候,最爱的就是这个,还有辣子肉丁儿,我发这个音,可以在只闻其声的饭堂窗口冒充几秒种北方妞,再下去就抓虾了, 话说回来,昨天中国店,我找到了拉素,就是上海的茄子,水粉画颜料里面的紫罗蓝就是这样,我慢慢找到了窍门,如何保留住这样漂亮的色彩,就和格斗一样出手要快,准, 不过,昨晚就比较衰,见下面那麻婆豆腐了吧!下去以后,是很麻,可是更苦,和以前在北京吃的没法子比!得!上一次小当,还得接着水煮鱼呢!扔掉,可不舍得,这可都是咱千辛万苦背觅回来的! |
粮店啥的都没有了……那时候新鲜的切面多好啊,小时候看这个觉得特烦,偶尔看到一家宝贝了不得了,就像饮食店里的上海阿姨爷叔。
读书的时候晚上去餐厅,好像也只有一个人。 童年的刨冰,记忆中童年的饮食店有锅贴小馄饨,咖喱牛肉面,夏天有冷面,还有刨冰,就是装在那种大大的啤酒杯里的那种,上头一度块厚厚的雪,很猛烈,好似野萍JJ种的兰花强劲有力又奔放,粗放中不乏柔情与细腻,好似葛兰的歌,
买回来的茶叶,发现后面的这张地图,一下子就引发了我的兴趣。lady-grey
花好月圆,感谢家人终于为我买到了童年记忆中的苏式月饼,如今的上海也许已经很难找到如此怀旧的包装了,今夜的月亮很美丽[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就像上学时坐公交车和望野眼坐公交车。 校园也是这样,说起我们学校的食堂,开学的时候多兴冲冲啊。有的,女同学装备很整齐,阳伞套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我准备晚饭也在学校吃。[捂脸]没想到他们就把中午剩下的菜热一热。 |
记得《太阳有耳》里面的油油自己发过豆芽,炒菜,还下酒,我炒了,尝了下,豆腥气了一天世界,以后再也不碰了,至少,我尝试过!哈哈!终于剥开了柚子,味道还行,虽然不是很甜,但也很满足了!还有很多东西我下载图片去问,不能轻易放弃,好像我无意中发现了蚕豆一样,若不是华仔的图片,我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认得近在咫尺的食物,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真的能吃到故乡特有蔬菜, 在这里满大街平常的东西到了上海都身价百倍,所以我回去从来不吃这些,也不愿意接受别人请我品尝任何西式进口吃食,深感不值,何况我回去就是想吃在这里吃不到的东西啊!当然@蓝调莎 阿姐自己的手工不同,但我更希望把胃口留给上海本地特色,对我来说海盐款的都太甜,我想建议他们做绿茶低糖,但这不符合大部分人的吃口,促使自己想办法弄了,这几天的早餐是自己做的绿茶红糖健康蛋糕,很浅的微微一点点甜,还加入过红菜头。
在这个没有工作狂的国家,工作时间最短,假期最多的国家,如何生活就是最重要,没人会为了工作而不顾家庭,没人加班,工作狂得不到赏识,而如何布置家以及做一个独创的菜确实大家乐衷的,中国人的爱拼才会赢在这里彻底被颠覆了,在造早消灭了贫富差距的国家,不存在输赢,国家和家长一样,样样都为你预设好了,除非你自己作,和自己过不去,好歹强制保险内还包括心理护理这一项。 |
自己做颜料比做萝卜丝饼难度小,只要勇于尝试,无数的门在一扇扇开启,每一间都载着人间美景,茶香,花香,,,,,还有鲜肉月饼香,小馄饨的鲜,,,,@凯歌 [强][强][强] 想起第一次到日本深夜街头饮料机里滚出热饮的惊喜与温暖,那时候上海连超市都没有......[快哭了] 这个创意真的很好,太方便我们这些不会做饭不爱做饭的人了,无人面馆会不会有荠菜馄饨啊!最好有上海人最需要的点心早餐啥的,我觉得这个比叫外卖好[憨笑]
“后少年”时代的外来香[愉快]@jy109 迭呃讲法好啊 |
腊月初八,按照微博上的方子,今年终于自己煮了腊八粥,初次尝试,材料不全,豆子也没酥,但早上起来能喝到自己煮的粥,已经很温暖,与大家分享,还请各位高手多指点,我用了糯米和砂改(不知是啥米,看上去像野米杂粮,袋子上这么写),豆子只用温水事先泡了二十分钟,难怪用电饭煲一夜闷下来,还是硬。
|
由花卷想到莫扎特—--
如果我们的生活里没有面包还可以吃淡馒头啊! 在食堂里多买几只带回家后,隔天冷特后就拿来了切片,油里腾腾伊,过粥,老香,就是很吃油,么几片就饱了,对,上头头还要再撒点细盐,粗粮配细盐的生活也精致了起来,当然,现在又流行吃粗盐了,超低科技和超高科技拼!爱谁谁! 同期类似的还有花卷,那也是浇灌耸光么吃着了,我一直看着他好象一顶端庄的银色假发,很莫扎特,在萨尔斯堡街头,到处都是莫扎特巧克力,其实,按我的心思,应该用花卷,至少有个奶油裱花啥的,他真不容易,写了这样多轻松的小品,却承担着这样沉重的生活,把微笑留给别人,好像那花卷吃的时候,一层层剥开,直到里面一直热呼呼的,我还是喜欢他多过贝多芬的, 还有枪饼,茨饭膏,还有外面是饭米,里面包油条的,椭圆形状的,叫啥?手里捏发捏发的,小时候的常见到大人一边赶公车一边飞奔的食物,写到这里,我实在想去找点吃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