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燕子老师终于看到了这则视频[拥抱][拥抱]也勾起了当年在新加坡采访沪江大学毕业生的片段,结合起来勾勒出点滴轮廓,以后慢慢画来,加拿大多伦多曾老师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沪江大学是我父亲的母校。她至今保留着父亲的大学毕业照,学生都是一律的白色西装。在新加坡为上海电视台《时髦外婆》节目采访了沪江大学的老上海,太太是英国人,淳良娴雅,🎀,藕粉与酱红与托起稳稳的银色,上海住家旁小街偶尔见到盈盈灼灼的对对老上海,年逾古稀,却牵扯尘不染,纹丝不乱,小超市还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一路相伴,,伊还是伊,那种见到弱者就趾高气扬,见到富人就一脸献媚,方寸与分寸的把握叹为观止。红尘世俗文雅与嘻哈,与后来的人们争抢闹粗鄙不堪鲜明反差,环境是能改变人,民工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也略知礼让,女士优先。那时候🇯🇵水彩请我在🇸🇬大众书局现场示范,听到偶尔上海话飘过也是有眼小激动😁
|
还记得初到南洋时误食过菠萝蜜,浓重汽油味头晕目眩,榴莲也无法欣赏,有人说不吃榴莲的人不会留在新加坡,觉得有道理,]陆康先生当年在澳门历尽艰辛,饭局上谈起这些,很是理解,深有同感],远离故土后更体会海派文化的精良。在新加坡吃过青释迦果,比这里的好吃多了,现在回想起来南洋很多奇特的水果,山竹,莲雾……只能在当地吃才是最美味,当时只是傻傻尝,完全没有去探究背后的意义。南洋水果的确异常丰饶,可惜自己毫无兴趣,但水果的特殊滋味多少还是留下些印象,如今上海虽然也能见到,但口感与价格都差了太多,羡慕燕子老师,能遨游穿梭在广东珠海潮州,尽情享受华人美食天堂,物离乡贵,尤其是欧洲寻常平价的食材,在上海西餐厅卖到天价,反过来上海青在这里也是寡味昂贵到离谱,深刻体会到能品尝当地当季的食物是最最好的 ……
新加坡华人精英来参加画展基本都是身着旗袍,遇到原籍上海的遇到我更是添了多重关怀与亲切,当年从繁花年代上海出来的我对老上海很少关注,身边越来越多厉害姐姐们的呼吁,“你们上海才是最嗲的,最值得你画的”…… @藍調莎 阿姐,你知道的那时上海港台风弥漫,穿着大都追求西式洋派,自己对旗袍老上海还处在木知木觉状态,
|
广东的“盆菜”当年在新加坡也许吃过,只是没有注意到,每年都被当地朋友们拉去一起过年聚餐,印象最深的是“捞鱼生”,大家一起“yang …… …………sing” 也跟着一起唱,啥意思也稀里糊涂,但那种热气沸腾的欢乐与鱼生的清甜爽口记忆犹新,福建潮州广东海南混搭方言夹杂马来印度新式英语也如当地饮食一样目不暇接喧嚣纷杂,当地人对美食的热情与推崇以及不顾场地场合享用美食的精神令当时的我深深震惊。俗到极致既是雅,南洋的“俗”那个辣眼睛
老早在餐馆当地朋友说再点几个青菜,我问为啥一定要点青菜,而且还要点好几份?后来才知道在当地人的话语中所有绿色的蔬菜都叫青菜……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各种“上海青”,都不如故乡冬天打过霜后的“青菜”对胃口。
刘抗夫妇相濡以沫,虽然生活在新加坡,生活起居依然保有老上海的底蕴
Nooit geweten dat Shanghai vroeger ook een Nederlands restaurant had.....原来上海曾经有过荷兰饭店,而新加坡,的确有个荷兰村。
记忆中自己第一次尝试是小学时代中午放学悄悄溜进厨房把老爸买的两斤面全部放进锅子里,然后加了一小碗水,结果……一锅厚浆糊,从此再也不许进厨房了😂😂刚去新加坡那些年,几片大白菜放在慢炖锅煮了30个小时, 排骨却只是撩一撩,硬了石头一样,朋友看到昏过7。
|
95年去新加坡,那时上海高速公路超市地铁都没有,根本无法想象二十多年后的上海已成世界之最,从生活多年的热带到欧洲的时候,连袜子都穿不习惯了。街角的风车茉莉阵阵飘香,尝试光明邨老师傅配方的绿豆汤,遥想童年上海饮食店嚓嚓嚓的刨冰,还有新加坡大街小巷的薏米水…… 和图二店家专业的卡布基诺冰沙,您更喜欢哪一款呢
新加坡,想念极了冬天,于是就在午夜的冷气房,穿上黑大衣,黑呢帽,过心中的冬天,如今上海淮海路上的紫澜门好像还在,只是开间好像很小很小,缩了一朵朵,手心一合,就窝在了里面。
那时通讯往来基本都是写信,十天半个月的等待,唯一的新闻的来源是《聯合早報》,更没有网络的推波助澜。 上一次记忆中好吃的醉鸡还是在新加坡的翡翠,后来在上海点过一次,感觉是厨房刚刚把鸡进去,如果将来自己能做成这个,真是惊喜一个连着一个,太不可思议了。
好想念上海随时能吃到的糖藕,自己试过一次,那个艰辛,原材料不对,味道更是差太远了,相比还是自己学做白斩鸡的成效高一些。 西人牛排羊排血淋淋大快朵颐,偏偏怕三黄白斩鸡里的🩸惊诧不已 。 我特地买过鸡饭酱油,和鳗鱼酱油类似,要接近南洋小贩中心口味,还是得想办法自己调。 还买了一瓶鸡饭特用的辣椒酱,那时特别讨厌,没想到多年后还是给自己留下了味觉烙印。 是啊,想起越南春卷,想到鱼露总是有点怕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是太有道理了。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新加坡的华人里的移民都是草根的不能再草根了,情调形式完全不懂不care,然后又夹杂了马来印度印尼泰国越南等等东南亚口味,但是这么多年的生活确实影响了我的饮食口味,可以日以后如果在回去新加坡,我一定会去找那些最原始最草根的小贩中心, 那些当年自己看了大皱眉头的地方,金融区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全世界都大同小异,而这些草根的奇异存在才是特色,新一代受英文教育的会多样化一些,同时也非常胆小害怕离开自己的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四季,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同样的是,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深感骄傲。
|
欢喜京都,九七年随新加坡文化协会去日本也是秋天,让当时在赤道国家的我重温季节之美,感受故乡四季的珍贵,回新后画了几幅怀念四季的油画,之后这系列作品在新加坡凯悦酒店展出
第一次听到张荔英的名字是在九十年代中的新加坡,当地几位留法画家一起聊天,桌上摆着陌生南洋水果红毛丹,他笑嘻嘻说,你知道吗张荔英喜欢画红毛丹,她是从你们上海来的,来新加坡后就住在我门现在所在的弗兰克大街,她经常开了一辆红色的小车去东海岸写生,在画家的描述里蔓延,无边的湿热,云吞面,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咖灰奶茶塑料袋滚烫滚烫装,多年以后也是适应了,和当地人那样挂一袋喝起来。
又见王华琴老师🌷🌷曾经为当年的《时髦外婆》节目组在新加坡采访了好几位老上海,一集集的访谈让时髦外婆外公们回想当年沪上生活,唤起埋藏的记忆……也是后来开始老上海题材创作的契机之一。
从老上海亲戚朋友到新加坡为时髦外婆节目组采访不同行业的老上海的共同点就是文中描述的那种老派的文质彬彬,又糯又嗲、生动鲜活,每每让“洋泾浜”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粗鄙…… |
Friends是95年之后播出的吧?还有东爱?经常听朋友们说起,当时已经去了新加坡,再见时已经是双重怀旧了🙄
那些老包装记得刚见到时还觉得怎么这么老土,
吃沙嗲蘸花生碎了吗?鱼丸面云吞面叉烧面一样也不能少,还有海南鸡饭、炒粿条、炒米粉……离开新加坡才理解为啥新加坡如此热爱在菜场吃饭,如今上海时髦菜场也有了,环境好味道也要好哦
当年在新加坡招待总部来客让我选择餐厅,我就挑了这“上海滩”当时上海新天地还没造起来呢。
|
加上面就是云吞面了,想念新加坡的那碗面,当时不觉得,如今回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东南亚的日子和季节一样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食肆日日夜夜满满当当星星点点。新加坡也有许多三角梅,就像这个城市一样规整拘谨,南法的三角梅恣意烂漫多了!
把各地的调料如何搭配运用好,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老早电视出现美食节目,马上调频道,觉得和自己毫无关系,......老早了南洋,伊面混搭起来侠气节棍,桃红柳绿,面包咖喱。 |
当地人煮面炒菜常常用到这种Ladyfinger ,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后来也植入记忆美食了😄 那时候上海人很少吃秋葵[天啊]
当地人煮面炒菜常常用到这种Ladyfinger ,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后来也植入记忆美食了😄 那时候上海人很少吃秋葵[天啊] 当地人煮面炒菜常常用到这种Ladyfinger ,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后来也植入记忆美食了😄 那时候上海人很少吃秋葵[天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没有四季的热带,肌肤与宣纸一样都面临着挑战,如果保养不当与过度都会引发更多敏感与脆弱。那时候,拉上窗帘开始听爵士,之前都是“听海”。深感爵士与年龄无关,与状态有关,2000年左右体会爵士也体会老上海开始系列的上海创作,和音乐一样,探索无穷,伊真是一个迷人的井。
|
朋友要从新加坡来,问,是否要带大华酱油,醒悟到其实,许多口味与吃法,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这就是岁月的力量,在上海的童年记忆中,面条都是在粮食店里,新鲜的切面,吃多少,买多少,那时候觉得是多么平常的东西,可现在很难见不到了,新出现的,哪里都差不多,想念的,就是那些原本觉得最平常的事物,而有缘的人,永远会懂,会珍惜,有时候,告别是为了更适宜的遇见,因为艺术,不容任何杂质的侵袭,因为,书在,人在,心永在,我也要学习煲汤,买了不少类似的汤料包,太平苏打饼干和一些原始包装品牌的东西在这里的亚洲超市倒经常见到。麦芽糖龙虾片花露水,还有人参蜂皇浆......都是我们小时候记得他的样子。太有同感了,包装要多朴实又多朴实,一切用心都在食材与制作上,真正的内在美。离开后才体会到真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美食天堂😂可惜在气候限制与艺术土壤上,万事无完美。
我第一次遇见“李派林喼汁”是90年代的新加坡,当时觉着名字和包装好玩儿,随便买来打开一尝才发现和上海的辣酱油怎么那么像,那时候网络远不如现在普及,于是一直是谜团谜团[捂脸]如今炸猪排必须英国辣酱油,其他牌子都不如这个经典,除非有来自上海的辣酱油。
|
单位食堂😄😄😄这是真正记忆中的美味呀,今朝吃馄饨好伐」最想念的还是食堂里的馄饨.....这种情结,深深烙在童年里了......如今的上海哪里去找?从上海,北京,东南亚到欧洲,每一步的人生足迹,都伴随着当地的饮食,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记忆中美食带来的温暖。所有做美食的动力都是源于买不到和吃不到,除了自己动手,别无选择。这些动力回去就全部归零,我知道这不是真爱。
第一次吃Pho是在新加坡,觉得惊艳,但当时未必很需要。亚洲美食天堂是在离开以后才感觉到的。就好像上海的好也是在离开很多年以后才感觉到的。到了巴黎,中国城再次与她相遇。比在新加坡粗旷了一些,但是大体滋味还在。再后来,上海复兴路一家博多也变成了pho,样貌已经寡淡许多,只能是意思意思,心想不会再去。果然很快也消失了。我至今也没有在否的家乡与她相遇过。如今的否变成了一小块装在了来路不明,明艳惨淡的盒子,躲在一个角落里。也许只有一位叫做九层塔的妖精才能让她复活。才能对得起那些为日夜为伊煎熬的大小牛骨。 当年稀里糊涂在新加坡爱上,后来在巴黎上海再会,彼此的样子都改变了不少,虽然还没去过🇻🇳,但对这口在洋天洋地的世界里安慰一下中国胃的pho还是充满了一些情谊,后来在亚超看见汤底调料,也会产生莫名的乡愁,不出所料当然是没了灵魂的。 又到粽叶飘香时,中午吃了从鹿特丹送来的粽子,味道总算还过得去。当年新加坡文化协会举办端午节活动,特地邀请我姆妈飞过去教大家包上海粽子,伊是职业女性,握手术刀却从没包过粽子……😂 端午节那天英国领馆和各国文化协会夫人们都来认真学习包粽子!还和新加坡美食家们一起评选最佳粽子,当地人爱的娘惹粽子在上海人嘴里却是哈78搭,虾米香菇肉松......几十种东西混合进去,不是在当地长大的人还真是吃不惯!
并不是说娘惹粽子不好吃,只不过我更喜欢和习惯我们上海从小吃惯的嘉兴粽子,对新加坡人来说一定是当地的粽子更好吃,这就是故乡的口味。 不过 还是要尝试一下,除非自己体质过敏不能吃,每个人的口味体质都不一样,不尝试怎么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呢? |
南洋会摆,上海不摆虾米等,
老早姆妈受邀客串在新加坡做过粽子评委,如今自己第一次包粽子,即兴艺术形态,第一次的一次五花大绑的艺术行为,概念抵达…谢谢大家赠予的鼓励, 此地没有荷花,只有睡莲。粽叶和荷叶都要从遥远的东方空运来,像蒲扇和茶叶那样要一片片泡开… |
“洋插队”,在国内是搜一搜去哪里吃,这里是搜一搜自己怎么做😂😂新加坡也是一天三顿包括宵夜都是外食,家中有老人才会煮,未必盼来小辈品尝。天天吃外面容易吃坏身体,也吃出满满的惰性,每天饭局对身体的杀伤就更大了😱 ,奶酪几口就饱了,在南洋时年纪小,也不懂珍惜,只看见那里的不好,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是样样都不好。
那些年偶尔吃到别人家煮的家常菜就是最最感动的美味。发现欧美的孩子无论家境普遍很小就参与厨房厨事了,生活和动手能力能力比亚洲大城市的小孩强太多太多
那些年偶尔吃到别人家煮的家常菜就是最最感动的美味。发现欧美的孩子无论家境普遍很小就参与厨房厨事了,生活和动手能力能力比亚洲大城市的小孩强太多太多
新加坡有许多甜品,比如像我们吃的刨冰叫做磨磨渣渣,不知道是马来话还是印度话还是福建话潮州话海南话......[捂脸]不同的是上面浇满了五颜六色的食品色素,符合当地人喜欢花花绿绿的审美,就像当地各种民族肤色的混合。我更愿意吃我们小时候习惯的清清爽爽的刨冰。新加坡人肯定更喜欢他们吃惯的磨磨渣渣,那里的口味实在五花八门,太凌乱,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现在回想会觉得好玩儿,从当时的摩登上海看到如此乡土的南洋真是大跌眼镜。
新加坡人吃起甜来也是不买账,店里买的香兰蛋糕之类我总归觉着太甜,自己学会做就好多了[愉快][愉快]现正早饭吃几口自己做的清爽蛋糕和葱油桃酥,小乐惠😄 这小时候常吃的东西如今上海都难买到了,偶尔发现一只宫廷桃酥视频,拼拼凑凑竟然做起来了😂
我们觉得吓人,当地人觉得是美。环境的力量很大的。可以的,就好像拓鱼一样@KEVIN [呲牙]
新加坡的蚂蚁模子哈度,五花八门,咬一口极疼,黄昏蝙蝠飞,圣淘沙有白老虎,厕所里据说还有人见过蟒蛇🐍
新加坡人吃起甜来也是不买账,店里买的香兰蛋糕之类我总归觉着太甜,自己学会做就好多了[愉快][愉快]现正早饭吃几口自己做的清爽蛋糕和葱油桃酥,小乐惠😄 这小时候常吃的东西如今上海都难买到了,偶尔发现一只宫廷桃酥视频,拼拼凑凑竟然做起来了😂
我们觉得吓人,当地人觉得是美。环境的力量很大的。可以的,就好像拓鱼一样@KEVIN [呲牙]
新加坡的蚂蚁模子哈度,五花八门,咬一口极疼,黄昏蝙蝠飞,圣淘沙有白老虎,厕所里据说还有人见过蟒蛇🐍
当地人基本都外食,以前也没觉得多便宜,但和现在上海的物价比起来乐翻天了。[呲牙] 虽然环境对从上海来的人来说简陋到不可思议,但许多美味就是在这些街头小巷,可惜天气太热,如果不是出生在那里的人,无论如何无法适应。离开上海时还没有超市,也从来没去过菜市场,去新加坡后才遇见各类大小超市,统一价格很方便,但外食普及,除了超级大家庭家里有长辈煮,去过一次当地菜市场也是看人报价,于是再也不去了,如今上海住家附近诸如此类的“智力游戏”仍在上演,觉着如把这些心思用在可持续发展等种植上该多好。
这鲫鱼看着和我这里常见Dorada(鲷鱼)怎么有点儿像呢?[疑问] 做法可以一样吧[色] 以前只知道福建鱼丸(当年林小姐来上海,点名要见海上名家,大家都暗自猜测,伊啥样呀?[调皮]伊人描绘福建鱼丸的样子,成就一段80年代小插曲,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福建人多来......) 如今海外华人油管视频介绍好像小馄饨般的扁肉,馅子却一点儿也不扁,还圆鼓鼓的,工序复杂啊,看看就算了。我一直和番石榴混淆,南洋水果一路吃下来,上海欧洲再吃热带水果味道都缺了不是一眼眼有标准以后就是难啊。
这鲫鱼看着和我这里常见Dorada(鲷鱼)怎么有点儿像呢?[疑问] 做法可以一样吧[色] 以前只知道福建鱼丸(当年林小姐来上海,点名要见海上名家,大家都暗自猜测,伊啥样呀?[调皮]伊人描绘福建鱼丸的样子,成就一段80年代小插曲,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福建人多来......) 如今海外华人油管视频介绍好像小馄饨般的扁肉,馅子却一点儿也不扁,还圆鼓鼓的,工序复杂啊,看看就算了。我一直和番石榴混淆,南洋水果一路吃下来,上海欧洲再吃热带水果味道都缺了不是一眼眼有标准以后就是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