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不太爱读洪大钟鼎、笔浓墨厚的东西。是以,喜欢淳子的清爽恬淡、鲜活水灵的文字.《白天睡觉的女人》、《张爱玲城市地图》都一一读过。
她的新作《上海 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沿着"张爱玲的地图",带着我们再一次走了一回法租界的梧桐街道、再一次钻进老房子,窥探了一下对面人家那些来了又去的精灵女子。张爱玲、胡蝶,李香兰、姚莉、潘迪生… 房子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如果里面没有住过一些精彩的主人,没有发生过一些悲悲喜喜的故事,再完美的房子也只是一个废墟. 事到如今,早已是人去楼空,一些楼也已经消失了踪影.我们只能隔着几十年的空白,反复咀嚼着那些悲悲喜喜的故事。借用李碧华的一句话;“张爱玲像一口古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 除了张爱玲,那些与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明星、舞女…还有那个上海滩,都成了一口口的古井。 看得出淳子是真爱这些女子,她淘出的古井,涌出一汪汪清水。淳子捧着这一汪清水,让我们看到水下沉淀着的那些幽幽望不见底的东西;让我们去吟味、去唏嘘、去顿足,最终,我们明白---无论如何,我们是失去了这些东西。 淳子的老故事,是不需要一气呵成读完的。找一个心情对的日子,慢慢悠悠地读上几页,放下,让它自己静静地躺在角落;过一阵子再拿起,再慢慢悠悠地读下去。 必须坦白,急急地读完这本书,是为了那些穿插在字里行间的图画。《上海 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的封面和插图是海上鹭鸶的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她的博客,从此爱煞不已。她的画、她的照片、她的文字都是有颜色的,那些明明暗暗、轻轻重重的颜色似随手抹上去,非常的漫不经心。这随意让人轻易地一见钟情,心底里却是明明白白: 这随意到底不是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东西。用她自己的话,“女人的天赋之一在于,可以把自己粉碎,也可以在一分钟里重新黏合。” 这个天赋可不是人人有之。 鹭鹭的画中的女人,没有五官,裹在斑斓的颜色里。女人,有什么样颜色的人生就有一张什么样的脸,创造者大概也舍不得下手定格她们的命运。 “老房子”里的女人大多老去、逝去,而画中的女人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活色生香地游过来飘过去。有点像画家本人,在去阿姆斯特丹、去慕尼黑、去普罗旺斯的路上,不停地想念着上海的小馄饨、醉鸡...还有那些和它们有关无关的故乡的事情。 有点贪心,觉得书印得还不够精,纸张暗哑的颜色,多少掩住了画中人的色香活气。像这书里的故事,老房子里映出的胭脂红,总归是褪了一层色,总归是有一份无奈。 作者/曰曰 |
给《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这本书配图的是一位美女画家,喝黄浦江水长大的,偶尔在国内的报纸上露一下峥嵘。她的画和照片显现着一种逼人的才气,她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她将上海浮华岁月的景色和神韵描绘得相当传神,色彩鲜艳而不俗,人物匆匆掠过而印象深刻,那种大写意的风格,与文章居然十分般配啊,珠联璧合的效果是让很人妒嫉的呢。
文/沈嘉禄
海外知识人傅铿先生最新文艺评论集。通过充满艺术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一位海外学人曾说:“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
基于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本书无论是关于尼采与莎乐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肖邦与乔治·桑,以及本雅明与阿斯娅的恋情叙述,还是马奈的印象主义绘画、海外画家鹭鸶的新表现主义画作评述,抑或是关于意大利作家艾柯的畅销小说,董桥先生的怀旧散文,张宗子的人生随感,乃至关于托尔斯泰、盖茨比和阿凡达的影评,笔底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于故园的感怀。漫游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日内瓦的一些人文随笔,更不用说关于上海和北京的感想,也处处是怀想故园的印记。作者在纽约地区栖居多年,关于纽约往事的追忆,又仿佛是在中国时所做的美国之梦在时光之河中的倒影。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作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海外知识人傅铿先生最新文艺评论集。通过充满艺术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一位海外学人曾说:“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
基于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本书无论是关于尼采与莎乐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肖邦与乔治·桑,以及本雅明与阿斯娅的恋情叙述,还是马奈的印象主义绘画、海外画家鹭鸶的新表现主义画作评述,抑或是关于意大利作家艾柯的畅销小说,董桥先生的怀旧散文,张宗子的人生随感,乃至关于托尔斯泰、盖茨比和阿凡达的影评,笔底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于故园的感怀。漫游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日内瓦的一些人文随笔,更不用说关于上海和北京的感想,也处处是怀想故园的印记。作者在纽约地区栖居多年,关于纽约往事的追忆,又仿佛是在中国时所做的美国之梦在时光之河中的倒影。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作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海外知识人傅铿先生最新文艺评论集。通过充满艺术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上海早晨》, 作于2011年春天)
笔者特别喜欢鹭鸶那幅在2011年所作题名为《上海早晨》的油画。它带有浓重的晚期印象派的风格,那些建筑背后大块大块的绚丽色彩,既是象征华丽的云彩,亦可代表晨曦初露的浦江之水,抑或是在渐渐明亮的晨曦和逐渐隐去的华灯之间一种光与影的交响曲,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旧梦的终结,还是新梦的开始。这种美感上的含混和朦胧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感;既有对于往昔的念念不舍,又怀着对于现今的珍惜和感恩。那初放的晨曦又染红了外滩的建筑,使整个画面沉浸在一片粉红的朦胧之中。这种朦胧经由眷恋故园之情的渲染而渗透到画面的每个角落,从而把画家的乡愁用夸张的色彩展现了出来。《上海早晨》的含混和朦胧也绝妙地展现了一个大都会万花筒般的幻景,也即兰紫野苹的同名诗歌中所吟唱的“城市之娃庞大的合唱”。作为一个同样在上海生长,又在海外远游多年的双重异乡人,笔者观赏这幅《上海早晨》时所涌现的那种五味俱全的激动之情正是来自于整个迷蒙画面的含混之美;当年燕卜逊所讲的七种含混仿佛都凝聚到了同一个迷幻的景观之中。鹭鸶在新加坡时期还创作过一幅题名为《上海外滩》长幅油画,但是它给人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阴沉感受很像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抗日烽火之下的一段恋情。从《上海外滩》到《上海早晨》,鹭鸶的绘画人生也已经走出了阴云密布的海湾,进入了一个晨曦之彩色锋芒初露的海港。 |
编剧王丽萍《戏颜》新书 封面,内页摄影,谁懂我的心,封面